美丽三亚浪漫天涯.doc
37页美丽三亚 浪漫天涯 导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陪你到天涯海角,爱你到海枯石烂”……,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曾唤起了多少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无限遐想,编织了多少渗透着民族情结的故事传说天涯海角星”的命名,又带着我们再次领略和回味这座以“天涯海角”等景区为代表的、历史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三亚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濒临南海,古称崖州关于“三亚”地名的由来,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关三亚河古名临川水,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们称之为三亚河 三亚历史悠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振州,治宁远,州治由此开始宋开宝五年(972年)改为崖州,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崖州为吉阳军,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名崖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民国元年至八年复崖州,民国九年改称崖县1950年5月崖县解放,县府驻今崖城镇,1954年迁至三亚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以原崖县行政区域设立三亚市(县级市)。
1987年9月,中央批准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时决定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2007年5月31日,三亚市崖城镇(古崖州所在地)成为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经典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使三亚最著名的景观天涯海角游览区闻名世界2007年1月1日,三亚市揭晓了两张城市名片,中文名片为“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英文名片为“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意为“永远的热带天堂——三亚”)由此可见,“天涯海角”已经成为三亚的品牌和标志 天南极地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这一成语早已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地理上的天涯海角却特指海南省三亚市天涯海角游览区内著名的摩崖石刻 光绪《崖州志•舆地志》记载:“下马岭,城东六十里,斜峙海湾,潮长即不能往来为州治东路第二关隘,有汛驻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间知州程哲书‘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 在“天涯”石附近的海滩上,还分别矗立着康熙五十三年的“海判南天”、宣统元年的“南天一柱”的“海角”石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刻基本上都是清朝留下的那么,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据考证,这一石刻是在康熙五十三年,清廷委派的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苗受、理藩院绰尔代和法国传教士汤尚贤(即光绪《崖州志》所提的“苗曹汤”)为修订历法和测绘《皇舆全览图》留下的遗迹,代表着中国清代版图地理子午线的午点。
那么为什么这里就是“天涯”呢?《周易》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为乾南坤北,乾为天,坤为地,所以有天南地北一说中国古代地图的南极不是今天地图上的南极,而是地理上的赤道如《淮南鸿烈》认为:“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从下马岭所在的海滨再向南,便是浩瀚的中国南海《庄子•逍遥游》云:“北冥有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由此,南海则是古代中国版图的南天极地天涯”石面南而刻,所指的正是中国的天极所在 提起“天涯”石,就不能不提及郭沫若先生1961年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在冯白驹一家的陪同下第一次游览天涯海角,陪同人员介绍说“天涯”二字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题,郭老半信半疑,因为他与苏东坡是同乡郭老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刻于石上,并赋诗二首, 其一为: 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 波清湾面阔,沙白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 其二为: 云看有奇鹰,清晨化为石 待到黄昏后,雄鹰看又活。
1962年1月,郭老再来崖县重游天涯海角,校订《崖州志》知“天涯”为雍正崖州知州程哲所题,于是三往天涯石目验,果见“程哲”二字在“涯”字之左,自此纠正了人们的长期讹传郭老此行又作诗两首,其一为: 海日曾相识,重逢已隔年 字蒙刀作笔,诗累石为签 红豆春前发,青山天际燃 临风思往事,犹有打鱼船 其二为: 去年助曳网,今日来何迟 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 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 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诗 这两首诗与郭老第一次游天涯海角时的第一首诗作及作者后记一并刻于天涯石上后记为:“上诗三首,第一首作于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九日,时有渔民曳网,曾助之第二首作于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一日,读《崖州志》得知‘天涯’二字乃雍正十一年州守程哲所书,因于十六日三往游览,就崖上验之,果然‘雍正十一年’五字在‘天’字之右,‘程哲’二字在‘涯’字之左,旧谓苏东坡所书,殊非其实因成诗第三首前后三游,时经一载,始获得事物真相,志此以供游览者参考一九六二年二月四日春节前一天书此 “南天一柱”石刻为宣统元年崖州知州范云梯所题该景观曾作为第四套人民币2元纸币的背面图案2007年在崖城镇一人家中发现,宣统二年范云梯曾为崖州州府题写的门联“有如此锦绣江山恰称天南极地,看将来文明气象居然海上雄州。
“海角”二字为抗战时期,驻守海南岛坚持抗战的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将军所题 谪居天官 悲怆天涯 从唐朝起,被朝廷流放到崖州的副宰相以上的高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名相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谪臣都是《周礼》所称的“天官冢宰”之属,明《国朝典汇》记载:“嘉靖元年,钦天监副韩昂奏:乞令如顺天间例应科举礼部议,太祖著令:钦天监人员别习他业,不学天文历数者,俱发海南充军,明律不可违,上是之由此可见,朝廷流放这些官员,是因为他们大都是司天的官另据《史记•天官书》云:“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疾、兵”《集解》引《天官占》云:“荧惑方伯象,司察妖孽”,这些流放的官员的治罪都属荧惑范围之列,符合上观天文、俯察地理、推诸人事的儒家思想 谪居在远离京城的天涯海角的朝廷天官们留下了不少流传于世的诗句曾先后辅佐宋太祖、宋太宗的北宋开国宰相卢多逊(934年~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七年,以交通秦王廷美得罪,流配崖州寓居水南村三年,客死崖州其《水南村为黎伯淳题》对崖州水南村赞美倍加: 一簇晴岚接海霞,水南风景最堪夸 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 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 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 在文学上为王禹偁推崇为“其文类韩、柳,其诗类杜甫”的曾辅佐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宰相丁谓(966年~1037年),如其表所云“臣有弥天之罪,亦有弥天之功”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丁谓借诛宦官周怀政罢寇准相,把他贬知相州,再谪道州、雷州司户参军两年后的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王曾如法炮制,借诛宦官雷允恭事,罢丁谓相,分司西京,继贬崖州司户参军所不同的是谪寇准,天下冤之;谪丁谓,确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天下快之谪居崖州五年,留下大量诗句其《有感》诗道出了崖州虽居华夏之风,却与京城的天壤之别的朴实景象: 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 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 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潮上瘴烟斜 吏人不见朝中礼,麋鹿时时到县衙 《中吴纪闻》记录了一件趣闻:丁谓“在海上对客曰:‘天下州郡孰大?’客曰‘唯京师’,公曰‘朝廷宰相祇作崖州司户,则崖州为大’。
众皆大笑” 宋南渡后绍兴初,历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两度为相的赵鼎,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广东崖县)知秦桧必欲其死,乃不食而卒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 赵鼎在《行香子》中,抒发了沦落天涯的悲怆心情: 草色芊绵,两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漫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栏 继赵鼎之后,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因不满秦桧主和,上疏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因而谪居新州因填“好事近”词,末一句“欲贺巾车归去,有豺狼当道”被新州太守张棣告发,秦桧为此大怒,于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再把他流入吉阳军(今三亚市)胡铨路经临高县城,县令谢渥恭请他宿于“茉莉轩”,胡铨题了“茉莉轩”匾额,并有诗云:“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行穷地尽州”胡铨行临高道中买愁村,曰:“古未有对”马上口占云: 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 元朝参政王仕熙,致和戊辰秋,燕帖木儿谋逆,执仕熙下狱。
迎怀王入京九月流吉阳军其《边城斜照》诗云: 炎州此去更无城,薄暮天涯倦客程 残日尚浮高岭树,悲笳先起土军营 沉沉碧汉归山鹘,灿灿晴霞射海鲸 明月照人茅屋上,与谁藜杖听江声 (海南岛古称“炎州”,《十洲记》云:“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 “崖州被”造就黄道婆 黄道婆(约1245年~1307年),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元代中国手工棉纺织技术女革新家 《汉书•地理志》云:“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紵麻,女子桑蚕织绩《崖州志•舆地志》风俗目云:“妇女不事桑蚕,止织吉贝”,“妇女纺绩吉贝,为斜行花布等形,兼治外务由此知海南的纺织历史远于汉代 宋赵汝适《诸蕃志》:“吉贝,树类小桑,萼类芙蓉,絮长半寸许,宛如鹅毳,有子数子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或染以杂色,异文炳然,幅有阔至五、六尺者《南史•夷貊传》林邑:“出吉贝,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成斑布。
《陈书•姚察传》说其门人送察“南布一端”,陈既在南朝,而称之曰“南布”,则布必来自南徼察又言明:“吾所衣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则南部决非麻布,而是来自海南诸国之棉布,因其来自远方,故门人视为珍品而送之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黄道婆目云: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元代王逢《梧溪集》卷三《黄道婆祠》云: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毁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亭且征逢诗,传将来 辞曰: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