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衔接点04科举制(原卷版)—2020年初高中衔接历史(部编版).pdf
3页衔接点 04 科举制一、选择题11905 年清廷颁布谕旨:“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实行了 1300 多年的科举制最终废止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下列哪位君主在位期间() A隋文帝 B隋炀帝C唐太宗 D唐玄宗2明朝的科举制度“ 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城上的成就 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3有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宋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选拔官吏看重门第B开通大运河C科举制创立并完善 D设立军机处4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C 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D 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6“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 文中 “ 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 的制度最早出现在中国的()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7有学者认为,“ 它(科举制 )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 ,“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8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 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9“ 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B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C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D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10 “ 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
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 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二、非选择题11自古以来, “ 考试 ” 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 分)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 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 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材料三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 “ 改用考试的方法” 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这种“ 考试 ” 方法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 打通权力之门” ,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4)写出这种 “ 考试 ” 方法废除的时间,综上所述,谈谈这种“ 考试 ” 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