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docx
5页Word《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以孙侔来陪衬曾巩,叙述他们之间言行相像,虽然素不相识,但能相互信任,说明这是共同"学圣人'的效果,以此相互勉励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③,辞币未尝相接也④其师若⑤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像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像也适然⑥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像,又信任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⑦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⑧,而造于其室⑨,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⑩,会合不行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①子固:曾巩的字曾巩是北宋闻名的散文家,和同是江西人 ②淮之南:淮河的南面正之:孙侔的字。
孙侔,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③语:谈话 ④辞:言词,指书信 ⑤若:及、与、和 ⑥适然:恰好这样 ⑦扳:扭转这里作关心解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⑧轥(li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⑨造:往、到 ⑩系:关系、牵连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伴侣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伴侣这两位贤人,不曾相互往来,不曾相互交谈,也没有相互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伴侣,莫非都是相同的吗?我留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当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伴侣,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莫非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像就是必定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信任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像,又相互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盼望相互关心,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常常这样说过。
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确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情愿跟在他们左右奔跑在他们的关心下前进,也许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常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相互告诫,并且相互慰勉 题目中的"同学'一词,字面意思虽然可以解作"共同学习',可它的真正意思是"共同学习圣人'文中的"中庸'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见,要求待人接物实行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王安石这里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他这里所谓的"中庸',是指不偏不变的意思儒家以"中庸'为道德标准,认为"中庸'之道是圣人的行为,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人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津津乐道 本文是王安石青年时候写的当时,他和曾巩都怀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们志同道合,交往频繁,往来亲热文中以孙侔来陪衬曾巩,叙述他们之间言行相像,虽然素不相识,但能相互信任,说明这是共同"学圣人'的效果,以此相互勉励应当说,的"至乎中庸而后已',既表达了其对曾巩、孙侔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拓展阅读: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闻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赞扬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出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宏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擅长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闻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闻名八大家之一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