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36221486
  • 上传时间:2018-03-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长江之歌长江之歌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35 分钟×2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二、教学过程(10 分钟)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 6300 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2、初读指导(15 分钟)(1)学生自学生字词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2)检查自学效果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3、指导写字(5 分钟)(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4、检测(5 分钟)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教学过程1、 (3 分钟)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订正(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2、 (12 分钟)学习第一节(1)出示 9 至 12 句教师引读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B、 “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1) 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 出示 1 至 4 句,指导朗读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出示 5 至 8 句,指导朗读3) 指导背诵第一小节3、 (12)学习第二小节1) 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2)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3)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4、 (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5、 (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三峡之秋三峡之秋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1 课时)二、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五、学生学习方法: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六、使用媒体:六、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七、教学程序:七、教学程序: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3、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3、讨论交流1)谈收获2)质疑问难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三、再读,深入理解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2、学生按要求自学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四、朗读比赛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教学小结: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法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一) 、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 )配的唱词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小结四、推荐阅读1、王翰的《凉州词》2、王之涣的诗歌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教后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背诵或默写《凉州词》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一) 、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 、 《竹枝词》 、 《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2)补充介绍: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小结四、推荐阅读1、刘禹锡的《陋室铭》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 《竹枝词》 《乌衣巷》五、拓展训练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凉州词王之涣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豁达、开阔的胸怀近听羌笛声 心理浪淘沙刘禹锡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博大的生命力伟大的精神达到美好境界黄河之水天上来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关键处处理:关键处处理: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VCD、风光片《黄河》 、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板书课题,导课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三、理解课文内容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3.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五、质疑问难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板书设计:黄河之水天上来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母亲河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4.预习下一篇课文最后的最后的““淇淇淇淇””教学目的:(1)了解“淇淇”的艰难生活经历2)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3)引发人们对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深深思索教学重点: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教学难点: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阐释道理一、导入:长江水域遭受严重污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分层作业(含答案).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导学案)汇编(含两个导学案).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导学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1《珍视自由》教学设计.docx 苏科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教学设计:四、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2《践行平等》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 实数 复习学案.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显微镜的使用》导学案(含答案).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实数》每课时 教案汇编(含七个教案.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三《3 为班级小乐队编配合奏曲》精品教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导学案(含答案).doc 河北大学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6课 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精品教案.doc 统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素养进阶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开花结果》教学设计.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