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桑树名称与桑蚕神圣化.docx
3页浅谈桑树名称与桑蚕神圣化1、我国古代桑树种植广泛,《诗经》多见咏桑[1],以至于“桑梓”并称比喻故乡在引入棉花之前,蚕丝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物资,桑蚕业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很多汉字带“丝”字旁,可见桑蚕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尤其是世界认识中国恰恰始自“丝绸之路”,从丝开始桑树整体称为桑,其果实又单独称为葚,一树两名,非常独特,其他果树均为一名枣”既称枣树又指枣果,杏、梅、橘、梨、李均如此曾与同事讨论这一现象,同事的解释与笔者不谋而合:桑叶喂蚕,桑果人食,一树两用因而两名一树两名还源于我国古人对桑蚕的神圣化认识桑叶卵形或广卵形,下端宽,上端急尖,叶尖偏斜,很像五指并拢的手掌,大小也相近尝食发现,桑叶吃起来粘滑,略带甜味,没有杂味怪味农牧业出现之前,先民采集渔猎为生桑树为小乔木,叶片肥厚宽大,易于采食春季食物匮乏,先民无疑会采食桑叶充饥桑树嫩枝叶片破损会渗出乳液[2],如同人手受伤出血植物乳液用来防御伤害,有一定毒性,因此桑叶不宜多吃,否则伤人叶形如掌,可食,互伤,这些特征足以刻画桑树的独特性或许,先民因此用“掌、伤”二词谐音指称桑树,表示掌形叶可食而互伤的树在甲骨文中,“桑”字写作小乔木形状,枝条未端三分杈[3-5],与表示手的“又”字相似,无疑刻画的是其掌形叶。
后来,三个“又”字与“木”断裂,满树“手掌”,更加形象2、蚕蛹一直被人们视为美味蚕蛹较大,保存数月不腐,应是采集渔猎时代先民的上佳食物或许,先民特意搜寻蚕蛹,包括其他虫蛹,连茧采回食用或贮备在长期取食桑叶、搜寻蚕蛹中,先民会总结出规律,蚕蛹多在桑树附近,蛹由蚕变来,蚕吃桑叶长大,吐丝做茧,茧中化蛹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烹煮普及烹煮能消除毒素,拓展了食物来源食用蚕蛹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煮熟剥茧取蛹蚕茧含有丝胶,丝胶包裹丝纤维,可被沸水溶解[6]蚕丝纤细柔韧,滑润可爱,先民或许废物利用,用来搓制绳索或织网,进而由织网发展为织绸新石器时代,绳索为主要工具,绑扎组合器物,伐取木材[7],包括结绳记事,纪录、纪律的“纪”字中就镌刻着这段往事丝绳珍贵,促使先民更多地搜寻蚕茧,进而采回带蚕桑叶饲养生茧,形成养蚕业,蚕由食用变成丝用,桑叶由人食变成蚕食富余蚕丝可以更多地织绸制衣,蚕丝由制绳材料升格为纺织材料,桑、蚕、丝、绸、衣工艺体系最终联缀完成3、枣、杏、梅、橘、梨、李等因为酸味被驯化为果树[8-9],葚被开发为果品却不是因为酸味孕妇妊娠反应要寻吃酸食采集渔猎时代,先民不能制作酸味饮食,孕妇只能取食酸果,先民因此走上驯化果树的道路。
青葚微酸,味道与桑叶相近采集渔猎时代,先民会把青葚混同桑叶一起吃掉充饥,青葚作为附属物不必有名桑蚕业兴起后,先民如果仅仅关注桑叶,也不会为葚取名桑树果实为聚花果[2],由多个小核果聚合而成或许,先民把多籽的桑果类比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认为食用桑果能够人丁兴旺,就像现今民俗推崇石榴Punicagranatum一样先民因此把桑果谐音称做“娠果”,表示多子多福的圣果葚”有多个同音字含有“众多、繁盛”的意思,如“莘莘学子”的“莘”,葚的聚花果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葚又读作仁,儿音化加上“桑”字读做“桑仁儿”在果仁、花生仁、虾仁等词中,“仁”字表示可食部分因此,“桑仁儿”表示桑树上为人食用的部分采桑养蚕,“人吃桑葚,蚕吃桑叶”,相映成趣桑蚕事业中,人们重视的首先是叶片,其次才是葚因此,这样树只能称为桑树,不能称葚树桑叶如掌,手掌为操作器官,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手掌在先民朦胧的原始巫术思维中,长满“手掌”的桑树具有托举生命的意象《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生有扶桑,十个太阳住在上面扶桑就是大桑,十日则是天干数目千掌万掌的大桑自然擎天托日日出扶桑,结束黑夜,迎来白天;分开天地,区别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万物得以生长繁衍[10]。
这应该就是“日出扶桑”神话的真相4、《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中春月,召集男女在桑林会合,允许私奔幽会,无故不到场要受惩罚这一记载既是采集渔猎时代群婚的遗风,也是桑林神圣化后的制度安排采集渔猎时代,妇女在住处附近丛林中采集兼照顾族内老幼,男人远出渔猎兼驱逐猛兽保护族群开春邻近族群聚会换婚以避免血婚弊病,地点选在妇女从事生产的丛林最适宜桑蚕业兴起,地点则集中在桑林由于对桑树生殖意义的神圣化渲染,林中幽会就成为心照不宣的风俗了古帝颛顼、夏朝开国君主启、殷商名相伊尹、孔子等历史名人的出生都与桑林有关[1],正是这一神圣风俗的反映5、《吕氏春秋•顺民》记载,连续大旱五年,商汤王便以自身作为牺牲,在桑林祈祷求雨古人认为,天地交会,云行雨施,与男女桑林幽会合欢相似因此,在古人的类比思维认识中,桑林祈雨能够感召上天类似风俗,世界各地先民中普遍存在[10]6、桑丧同音在甲骨文中,“丧”写作桑树上悬挂盛叶篮子的形状,被认为是“桑”字异体,假借表示丧桑蚕吉祥,丧事凶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电视记录片介绍,一位参与马王堆汉墓发掘的考古学家认为,古代丝绸并非日用,而主要用作祭祀法衣,古人发现蚕蛾破茧而出飞翔,因而认为丝绸可以承载灵魂飞升,承载逝者升入天堂。
马王堆汉墓辛追尸体被包裹成蚕蛹状,就是出于这种认识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裹尸丝绸距今五千五百年[10]丝绸作寿衣,至今遗风犹存蚕蛹不能运动,如同僵尸,羽化再生,自由飞翔,成为另一种生命形态古代盛行羽化登仙的巫术思想在笔者看来,所谓羽化就是化身为蛾人生如蚕,人逝如蛹,蛹化为蛾,“蛾”“我”同音,意味着蛾就是我期望的生命形态因此,桑丧看似吉凶分异,其实福祸相依,是桑蚕被进一步神圣化的体现种桑不需专门地块,田间地头即可桑树不十分高大,对田间庄稼影响轻微,炎炎夏日还可供劳作的人们乘阴纳凉桑田”并称,桑田就是我国古人的衣食所在参考文献:[1]钟年.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96(1):115-122.[2]张秀实,曹子余.中国植物志23(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60.[3]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285.[4]徐中舒,常正光,伍仕谦,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677.[5]任克.从甲骨文看商代桑、蚕、丝、帛业中的几个问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5,2(S2):47-52.[6]夏鼐.我国古代蚕、桑、絲、绸的历史[J].考古,1972(2):12-27.[7]王俊杰,汪琪华,孟少童.柳树名源与史前木材切割技术[J].甘肃林业科技,2014,39(3):82-85.[8]王俊杰,汪琪华.枣树名源[J].陇右文博,2011(1):74-76.[9]王俊杰.枣杏梅橘梨李等果树名源及其驯化种植起源[J].甘肃林业科技,2017,42(2):55-64.[10]江林昌.“桑林”意象的源起及其在《诗经》中的反映[J].文史哲,2013(5):81-92,167.王俊杰.桑树名称与桑蚕神圣化[J].甘肃林业科技,2019,44(3):40-4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