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10页《芣苢》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定位】 《芣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特点,感受其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诗经》的艺术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了解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4.了解时代背景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5.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芣苢(fúyǐ)掇(duō)捋(luō) 袺(jié)襭(xié) (二)初读课文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感受“韵律美” (一)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②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 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思考2】感受“画面美” (一)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 明确①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②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思考3】感受“艺术美”和“情感美” (一)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艺术特色: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②四言句式,节奏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 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二)拓展练习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艺术特色:①用词丰富,富于变化②四言为主,间或杂言,错落有致 情感:写青年男女幽会,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艺术特色:①四言句式、重章叠句,更富有韵律感②用词富于变化,名词、动词多样性 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思考4】对比阅读 任务活动:《十亩之间》与《芣苢》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明确①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 《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芣苢,即车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称车轮菜、车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用,实可作药,有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之效整首诗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看出劳动的紧张、热烈与心情的欣喜、欢快 《十亩之间》妇女们的采桑劳动似将结束,在疲劳与满足之中,自有一种悠闲与宽缓的闲情当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后,她们以平静而满足的心情呼唤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们闲闲地归还,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们背篓携筐,迟缓地消逝在田野的深处,留给我们后代读诗者一个闲淡的背影 ②展示女子情感世界的舞台 《芣苢》在《毛诗序》中,被说成是彰显“后妃之美”的诗篇,而《诗三家义集疏》更是讲出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溢的爱情故事 《十亩之间》显现的是一种夫唱妇随、夫妇偕隐的幸福爱情世界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认为,《十亩之间》其实是一首隐者之歌,是隐者携带家眷隐于桑林,其妻与“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淳风”。
③省略与留白的典范 《芣苢》一诗,省略了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省略了劳动者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但就是这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同时把我们的思绪自由地引向了奇妙之境 《十亩之间》虽有人物,但没有明显的动作,没有具体的活动,只突出了一种宽闲而迟缓的情状,以及一种归还家园的向往与抒情但就这寥寥四句虽无关具体的哼唱,却勾画出一个阔大的情感的存在,两情相悦者在其间自有天地,得大欢喜 【思考5】《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 明确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