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滇西战役.docx
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942年滇西战役 近代爆发的战役有好多,你知道在1942年爆发的滇西战役吗?下面烟花美文网我为大家整理了1942年滇西战役相关的学识,梦想对大家有用 滇西战役战役背景 参与者:卫立煌陈纳德,顾葆裕,李根源,龙云,史迪威,孙立人,张问德 开头标志: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 终止标志:1945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 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东北三省一九三七年,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大规模侵略中国我国同胞毅然奋起抗战日军侵占我国大部领土及东南亚各国后,断我海陆交通,阻我战略物资运输为开通陆上(国际)通道,我国发动滇西百万民工,修筑滇缅马路,为(抗日战役)做出了巨大付出 抗日战役第4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役,疯狂南进,相继侵占越南、泰国、马来亚、缅甸等地1942年4月29日,日军乘虚以第56师团由棠吉攻占腊戌,以装甲车为先导,并用(汽车)载运步卒的快速部队沿滇缅马路挺进,5月进占滇西之龙陵、腾冲、松山,截断中国西南之国际交通路线,企图进据昆明。
5月3日窜入滇境之畹町,4日进占龙陵,5日上午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如入无人之境当日军由缅甸进占龙陵、腾冲时,云南全省恐惧,形势危急当时我云南工兵总指挥部已令将惠通桥破坏,但敌军并不中断前进,即于当日由怒江上游渡过四、五百人,与第11集团军第36师先头部队发生遇到,经过3日之激战,敌大片面被歼灭,小片面逃回怒江西岸,乃遏止了敌军持续东进的企图,形成敌我隔江对峙局面 滇西战役战役经过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日军以第五十六师团六个联队及其次师团、第十八师团各一部,进犯西南国门五月三日,犯畹町四日,占芒市,陷龙陵,狂炸保山五日,进犯怒江,妄图占保山,侵昆明,觊觎重庆在此危急之际,我惠通桥守军,毁桥阻敌第三十六师一零二八团急驰保山,予敌以迎头痛击十日,日军占据腾冲我怒江以西国土,相继沦陷 1942年5月起,我军预2师、36师进入腾北,随时对敌游击,予敌相当打击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放荡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装迫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
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屡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合作民众开展游击战,并屡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 1942年6月3日,敌军又集结惠通桥西岸兵力千余人,企图进犯保山,已有三百余人抢渡至怒江东岸,36师急速堵击,将渡江之敌全部歼灭,使西岸之敌,不再东渡敌军先后两次渡江进犯,均被我军奋勇击退占据腾冲(腾冲于1942年5月10日被敌军占领)之敌,虽曾屡次企图渡江东进,但均为怒江守军阻击退回,终未得逞,云南形势,稍为安定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六万将士,一面筑路,一面进击缅北之敌,亦大获全胜 1943年5月以后,36师在怒江西岸腾冲南北地区,乘虚进击,迭摧强寇,多有斩获,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3年10月下旬,为重新操纵并利用滇缅马路这条战役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
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筹划,卫立煌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一击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率右翼其次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究在1944年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恐惧全世界的松山战役, 1944年夏季,我滇西远征军为合作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司令长官卫立煌令:以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右翼,率53军、54军、预备第2师及36师向腾冲推进;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为左翼,率第2军、第6军、第8军、第71军、新28师向龙陵推进右翼各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向高黎贡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战斗9天,进击部队在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日军据险筑垒处境下,鏖战旬余,迫敌溃逃,死守腾冲敌军利用腾冲坚忍城墙,构筑堡垒,壕道纵横,凭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队于8月2日开头围攻,经我军40余日之苦战,至9月14日将顽寇2000余人全部歼灭,收复全城。
1944年6月1日,反攻滇西之11集团军渡过怒江,向龙陵推进于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敌由腾冲、芒市集结剩余兵力,举行反扑,而松山为敌据守尚未攻下,后路截断,补给不继6月中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敌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地 滇西战役战役结果 1944年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扩大战果: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抽调腾冲收复后一部军力参与龙陵作战,12月1日克遮放 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邻近的芒友会师至此滇西沦陷区域,全部收复,滇缅、中印马路告成打通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战役(历史)意义 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繁重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
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告成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昂扬滇西人民功不成没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弹药、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付出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给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出钱出力,共赴国难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机工三千多人回国输送抗日军需,一千多名机工为国捐躯保山旅缅侨领梁金山,鼓动华侨,捐资修建惠通桥,捐献汽车八十辆,抢运抗战物资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根本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抗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中国抗战是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的从(政治)上 驼峰航线 讲,这种划分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处境,也符合太平洋战役爆发前的抗战(军事)格局但值得留神的是,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以太平洋战役爆发为界,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变化,笼统坚持两个战场的观点,已不能反映变化后的新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役并进功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已有的敌后和东战场(即抗战以来形成的既有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气力来应对危局,从而形成了敌后战场、东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根本的作战区域,或者说是三个根本的战略方向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出于新的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理应具有的全体特征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此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要挟的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中国大后面面临着比来自东战场更为直接和严重的要挟,西南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最感痛楚和要挟最大的方向;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战略后面,抑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战场承受着阻拦日军西进,从东正面养护大后面的任务,而西南战场承受的是保持和贯串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面的战略任务 有鉴于此,我认为,虽然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根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耐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支那,封闭了中国除滇缅马路之外的全体对外通道太平洋战役爆发后,保持滇缅通道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依旧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但可惜的是,1942年5月,日军终究进占缅甸、陈兵滇西,切断了对中国抗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南国际大动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由于滇缅马路的流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授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务必要打破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串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举行了最大的战役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得志的是这一战役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头 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是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对中国抗战的地位作用的熟悉和评价滇西抗战的地位、作用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假设断定滇西抗战存在反攻,而且是影响抗战全局的战略性反攻,那么,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1943年,亚太对日战役展现了有利的形势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要打破日军的战略包围,贯串对外通道并获取大量的援华物资,为结果阶段的对日作战打定物质气力;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国大后面面临的直接要挟,为下一步腾出手来,集中气力于东战场的作战创造条件;三是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战场日军派遣军兵力强大,距离日军战略后面较近,轻易得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地的支援若中国军队在西南战场的侧背要挟未解除之前,贸然把反攻矛头指向东战场,失败的风险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