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汉乐府《2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含答案).doc
11页2 孔雀东南飞并序文化传承与理解1.《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又被并称为“乐府三绝”2.赋、比、兴《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后来,“赋”“比”“兴”作为古代民歌的表现手法被继承下来,在后代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现代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多有运用,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等那清池中的涟漪依然荡漾,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也许是怨男恨女的血泪控诉,也许是人类文明的强烈呼唤请记住:她,一个如水柔弱的女子为了爱情,向强大的封建宿命发出挑战;她,一个似苇韧华的女子为了尊严,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就在她“举身赴清池”的一瞬间,将生与死、爱与恨、情与愁一并绽放人们亲睹了美丽的爱情在自己眼前轻轻的、轻轻的撕碎……《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在漫漫长夜里,刘兰芝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相抗衡,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坚贞爱情迸发出的火花,是怨男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磐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1.识记字音伶俜( ) 聘( )请赍( )钱 赏赉( )明月珰( ) 珠玑( )日欲暝( ) 瞑( )目主簿( ) 薄( )暮踯( )躅 踟( )躇遗( )施 遗( )留便( )言 便( )宜否( )泰 是否( )摧藏( ) 藏( )匿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终老不复取 ②箱帘六七十 ③府吏见丁宁 ④蒲苇纫如丝 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汝岂得自由 ②槌床便大怒 ③再拜还入户 ④可怜体无比 ⑤本自无教训 ⑥自可断来信 ⑦处分适兄意 ⑧便利此月内 ⑨奄奄黄昏后 ⑩叶叶相交通 ⑪郁郁登郡门 ⑫蹑履相逢迎 4.找出下列句中的有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①孔雀东南飞 ②足以荣汝身 ③卿当日胜贵 5.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④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6.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①会不相从许 ②亦自缢于庭树 ③仍更被驱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实词①遣为仲卿母所遣( )县令遣媒来( )②区区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③谢谢家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见君既若见录( )渐见愁煎迫( )爱而不见( )⑤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⑥复幸复得此妇( )红罗复斗帐( )便复在旦夕( )⑦相相见常日稀( )及时相遣归( )会不相从许( )好自相扶将( )儿已薄禄相( )(2)虚词①而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②为为仲卿母所遣( )阿母为汝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1.统读全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9、10段为什么要写兰芝临别还要精心打扮一番,礼仪道歉一番,真诚叮嘱一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25、26段看,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是受了焦仲卿的语言刺激,还是她死心既定?何以见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归纳】一、中心主旨此诗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这对忠贞的青年男女双双为爱殉情的悲剧,从而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自由婚姻与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坚决反抗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
二、艺术特色本诗“富有民族特色”第一,从序曲与尾声上看,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末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又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痕迹第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先写美禽后写人,又以美禽比喻人,这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此外,以铺陈为能事的“赋”,也在诗中大量运用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一种纵向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被逐作铺垫还有兰芝离开焦家时那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尽善尽美,是一种横向的铺陈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第三,诗中所描写的节日风俗、婚嫁礼仪等,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爱的抉择焦仲卿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对母亲是依恋的,但对妻子也一往情深焦母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让他在母亲与妻子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他既不能放弃母亲,尽管她蛮横无理;也不能放弃相濡以沫的妻子无奈的焦仲卿找不到两全的办法,只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也看到,爱不是选择题,爱没有等级,爱没有亲疏贵贱,我们不能为了狭隘的爱而戕害身边的人相关链接①任何时候为爱情付出的一切都不会白白浪费——塔索②生命是花,爱是蜜——法国谚语(2)解开束缚,放爱一条生路仲卿在孝道与忠贞之间,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妥协面对专横无礼的母亲,他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极尽隐忍之能事,虽也为兰芝辩解,但他的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兰芝被遣之际,仍然心存幻想,希望母亲收回成命,再接兰芝回家在惊闻兰芝死讯时,他仍在痛苦地徘徊、挣扎,因为他太难摆脱“孝”枷锁焦仲卿如果能够解开这种束缚,他的人生也许会改写,他能够以其他方式孝顺母亲,他可以与兰芝比翼双飞,而不是让人生走进死胡同3)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尊严刘兰芝在遭遇焦母驱遣的时候,她没有流泪,没有乞求,而是冷静地道别,不卑不亢。
在遭遇兄长逼婚时,她也没有哭泣,而是抱定了以死抗争的决心这是为人的可贵的尊严当人格尊严被践踏,刘兰芝宁可离去,也不愿乞求;当爱情的尊严被侮辱,刘兰芝宁愿选择死,也决不苟活相关链接①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希腊谚语②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③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④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⑤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⑥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4)中国式的大团圆之梦焦仲卿、刘兰芝死后化作“连理枝”,只是中国人的喜剧式的“团圆”之梦,是中国式的欣赏习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表现了人们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个结局也淡化了悲剧的色彩,不能像真正的悲剧那样给人震撼人心的力量相关链接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余秋雨《废墟》2.在名句中选择(一)古典爱情名句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②洞庭昨夜春风起,遥记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③曾经沧海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