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方城的由来.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88463062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65.7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方城的由来xx“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所记载“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但是,“方城”究竟是城邑、长城名,还是山峰、关塞名,至今仍然争论不休作为一个方城人,如果连自己的县名来历都不知晓,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那么,“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其来历究竟如何呢,我仅结合自己多年的探讨,谈一下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一、目前的三种说法虽与史有据,却均有偏颇目前通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方城”的命名依据方城老城是一座方形城池因为四周全长共九里十三步,城墙根基全是用石磙砌成的,有古时流传的谚语“九里十三步,一步三条磙”以及以前残留下来的石磙河堤为证主持人:第二种说法呢?第二,“方城”是因山而名,由于方城县境内的东北部五十里多处,有一座山叫黄石山,现在也叫小顶山,古代叫方城山、长城山,是方城境内远近闻名的山峰,古人依据山水为县城命名,所以就叫方城县这种说法在现存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明文记载但仍有说不通的地方第三,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依据是魏书地形志载:“xx 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

      这里说的“七石山”,就是现在的七峰山,这也是历史文献对七峰山的最早记载赭阳城”,依据汉代、三国、晋因堵水名堵阳,南齐时改为赭阳,堵水即现在的城西三里河,可以判断,“赭阳城”就是现在的方城,这说明北魏时期的“方城”县级治所就设在现在的老城区方城”之名正是根据方城境内的“方城山”(也叫七石山)来命名的,依据是:1 1 / 5 5明嘉靖南阳府志裕州形胜就这样描绘方城的形胜:“二水绕于前,方城镇其后,大乘峙其左,罗汉拱其右,唐邓宛叶之通途,汴洛襄荆之门户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均有偏颇之处,不能定位为准确的结论可以说第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的猜想尽管方城在历史确实发生过官府贱价购买农民石磙修城的史实,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明代,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可是“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的时代要早得多,因此,这种说法不能准确解释方城的来源第二种说法虽然与志书有据,但是,古代人用山名或水名做参照物来为城或村庄命名时,往往是用距离城池较近的山水来命名的,而“方城山”距离县城有五十华里,七峰山距离县城更近汉代用堵水来命名县城,为什么不用“七峰”来为县城来命名而舍近求远呢?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第三种说法可以从 1985 年出版的方城县志和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书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找到可信的依据,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方城”是因方城境内有“方城山”来命名的,如再深究一步,那“方城山”又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第二,“方城”一词既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他与“方城”县的名称之间究竟存在那些联系?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二、方城最早既是城邑,又是长城,更是关塞,但作为山名则出现较晚笔者近十年来一直从事古文化研究,在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调查发现,认为,“方城”最初是城邑名称,然后才逐渐成为长城名、山名,最后才成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一)方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方城早在 7000 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这从县内独树镇张庄、古庄店金汤寨、赵河镇平高台、杨楼乡邵岗等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文物可以得到证明2 2 / 5 5由于方城地处“五界一口”,在夏朝时,夏禹就已经修通了中原通往西南的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夏路,而夏路正是从东北向西南贯穿方城全境,方城成为催生华夏文明健康成长的摇篮;夏朝中期,少康分封自己的次子曲列与此,这里便成为缯侯国的的封地,曲列的后裔便在这里发明创造了丝织技术,并在东北边境处依山就势设置关塞“缯关”。

      关塞因国号来命名,只能说明此关塞为繒国所始修二)xxxx“方城”始建于 xx 二年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盛,楚文王二年,楚国在征服了汉水以东诸侯国之后,率军向北发展,实现自己“我有蔽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政治抱负,遂“伐申”、“过邓”,将缯国纳入自己的实力范围未达到“控霸南土,争强中国”之目的,楚文王便在缯国“缯关”基础上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所以,“方形小城”最初可能由缯国修建,最晚也在楚文王修筑楚长城时期其作用最初只能是“方城”关塞屯军戍守可见,“方城”是缯国或楚国修建,因形方而名“方城”的近年来,笔者到独树镇杨武岗自然村一带考察,发现杨武岗村南现今仍存一方形城垣遗迹,北临“夏路”,东西有城壕,遗迹现为麦田,田内仍随处可见周代至汉代砖瓦残片,还有少量的龙山文化遗迹城址北侧有水井一口,用汉代子母砖圈砌此城正当“夏路”涉水越岗处,形势险要,说明在汉代时这里已经是一处比较繁华的驿站结合国语和水经注记载,此城正是水经潕水注中记载的“方城邑西有黄城山”的故“方城”遗址由于楚文王构筑“缯关”关塞时,不可能只修筑一城一处,而是沿缯国北部、东部山水统筹设置所以,“方城”城邑最晚应与南召北部境内、方城境内的独树大关口、杨武岗、楚城邓长城,潕水以东方城与叶县交界处的杨楼关山、武钢境内和泌阳境内的楚长城一同修筑。

      只是由于“方城”城邑位处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咽喉,各国交往使节均需自此经过所以,“方城”城邑之名自然会早于其他地方的长城或城邑闻名天下,于是,左传僖公四年所载齐桓公所称“方城”时,人们便已经普遍将“方城”这个城邑名称作为楚长城的代称了3 3 / 5 5(三)“方城”作为山名始于晋代,且所指范围不断扩大依据汉书地理志“方城”为长城之号,后汉书郡国志也没有“方城”是山名的记载,只是有“长山,号为方城”;到了晋代,依据晋书地理志“有长城山,号曰方城可知晋代才出现了“方城山”晋代杜预为左传僖公四年作注时,也把“方城”作为山名,因此,才有了后世认为“方城”只是山脉而非长城的观点到了南北朝时,郦道元又在水经注潕水中名言“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苦莱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此时“方城”作为山名,其所指范围已经扩大到潕水以东今杨楼乡东北部的诸山了到了明代以后,依据明史地理志“东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如泚水”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二水抱于前、方城镇其后、大乘峙其左、罗汉拱其右”等记载,可知,此时“方城山”所指还包括七峰山、泉白山这充分说明“方城”作为山名,随着时代延续,其所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方城”作为县名,始自南齐萧道成,北魏所设“北方城”,位在今独树镇境内杨武岗村一带“方城”作为县名,最早出现在魏书地形志中,而方城县志认为的“方城外之县尹”,依据左传实指“方城之外”县尹陈公穿封戌,战国时期楚王所封的位于方城一带的县公,依据吕氏春秋当为“阳城君”,故战国时期的县名为“阳城”依据xx地形志载:“xx 郡,领县九:方城(有赭 xx、七 xx)郏城(有崩石山)伏城(有广阳山)舞阴(有唐山)翼阳(有招泉)北平(有因城)赭城(有陵中山)从襄城郡所辖 9 县范围看,郏城在今小史店镇寺门一带,伏城在今广阳镇一带,舞阴在今杨楼乡梁城一带,翼阳在今独树镇搬到井一带,北平在今二郎庙乡李岗一带,可见,南4 4 / 5 5朝齐萧道成(479482 年)在此置北襄城郡时,因当时方城地处齐秦交界处,齐在此地多置侨县,范围较小,一县所辖范围仅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故“方城”所辖地面仅为南至堵阳城南不远,北至七峰山一带,但包括堵阳城而根据“建城郡(太和十八年(492)置,景明末(503)罢郡置戍,永熙二年复)领县二(赭阳北方城)”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曾在此地设置县级区划行政单位,说明北魏所置北方城与萧道程所置方城不在一地,北方城治所当在今方城东北,即今独树镇杨武岗一带。

      综合上述诸载,可以明显看出,“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萧道成时期,距今已经有1500 多年了;而在北魏太和十八年,魏孝文帝曾在方城境内的独树镇杨武岗村的方城故址设置北方城县,也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这充分说明了“方城”作为县级区划单位名称是由“方城”城邑名称逐渐演化而形成的后人将“方城”这个早已闻名天下的响当当的名字作为自己县的品牌,是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方城”这个历史文化意蕴丰厚的名称将会注入新的蕴含,产生更深远的影响!5 5 / 5 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