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范文.doc
3页读后感~范文 读《丑陋的》,就像让人撤掉曾经遮遮掩掩的虚伪的面纱,把自己的丑事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免觉得尴尬、难堪,但是羞愧之后,是否也应该深刻检讨和反省一下自身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们真正的无知是不知自己无知,那么“我们真正的丑陋于我们无知自己的丑陋”,要足了面子不敢承认、面对自己的无知,因而也就失去了改变丑陋的机会和勇气,反而使自己欲盖弥彰,容易误入极度自卑和狂傲自大的两个极端柏杨的这本书就像一把利剑直指最脆弱和最软弱的一面,挑衅被国人奉行和尊崇了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的传统守旧的观念和习惯 当然,没有人否认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比如勤劳和忍耐,比如宽厚和仁慈,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们也必须承认、面对文化中的糟粕,而不是盲目的宣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所有的文化道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文明程度同样也会决定社会的进步程度,使社会发展、进步和创新的是优秀的文化,我们无需鼓吹和宣扬,但绊住我们双脚阻碍进步的却是被人隐藏甚至冠以高帽的名不副实的酱缸文化这本书,恰恰毫不避嫌和遮拦的,客观的揭露的’丑陋’和弱点,给我们机会分析和洞察中国文化的是与非 我们要抛弃酱缸文化。
所谓酱缸柏杨先生这样描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不仅仅是黄金和精华,还掺杂着污浊和糟粕,社会惯性地沿着历史的脚步前行,根本的问题并未解决,丰富的遗产夹杂着问题被后世永久寄存也许近三十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恰恰证明了改革开放后引进全新理念和意识,并对长久形成的‘酱缸’进行彻底清理的结果和好处,当然我们有理由乐观、骄傲、自信地欣赏辉煌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沉溺和陶醉于已得的成就,居安思危,能够真正促使社会进步的是文化,而不是经济经济的进步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会镜中花般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终有崩溃的一天也许,无须等到那一天,就应该时不时清理我们的酱缸,掏出污垢和秽浊之物,彻底清除民族劣根性对于文化传统不是‘扬长避短’,对自己的短处,不是回避而是勇敢面对和接收 我们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看过一部电影《阿甘正传》,阿甘来到中国最大的印象是没有信仰无论是宗教信仰或是其他信仰,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是提供一套道德原则让人去尊崇。
没有信仰不如说没有道德原则,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失去了是非曲直判断的标准,但传统的社会道德与现实的道德想冲突时,口里叫嚷着伟大的光荣传统,行动上却与时俱进思想和行为的分离,导致道德原则的缺失,我们古时讲求信义,不想现在却不时出现假学历、论文抄袭等背信弃义的现象;我们自诩礼仪之邦,但自己心里都很清楚脏、乱、差的局面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却不善于团队合作;我们聪明,却爱耍小聪明… 没有信仰不可怕,没有自己的道德原则更可怕 我们应保持责任和权利的平衡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圣训给了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面对邪恶,我们采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给了自己逃避和解脱的理由须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是权利和责任的辩证统一体,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想想身上肩负的责任贪污腐败,就是因为对权的贪婪和对责任的亵渎造成的 “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讲人话”,这是柏杨封笔之作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的墓志铭不管是鲁迅批判的“民族劣根性”,还是柏杨揭露的的“丑陋”,时至今天,依然是我们社会进步的羁绊这本书就像照妖镜一般,照亮心内黑暗处的魔鬼只有砸破文化的酱缸,才能促使社会的健康发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摒弃虚伪和高傲,以真诚和坦然之心对待错误和短处对己而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何谓成功,就是把自己在某件事的精力和潜能发挥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