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公共基础-1、教育学.docx

36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0427330
  • 上传时间:2023-03-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45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公共基础-1、教育学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组织性、计划性、专业性准确定义: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化和.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人民文明和知识的象征凡是对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的教育影响的作用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性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三个要素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实践活动系统3、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教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广义: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内容的零散性与方式的随意性上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教育:广义: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指学校和家庭以外.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团体或组织,对.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教育主要有.举办型和学校兴办型两种类型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重要性及其整合的新形式——社区教育的涵义、功能和组织模式等等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3)、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近代.的教育4、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实践活动。

      的属性包括永恒性、相对独立性、时代性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与.政治经济体制相互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两条基本规律的关系:教育外部教育内部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生产劳动起源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教育:水平低、没有阶级、与原始宗教货仪式有着机密联系2)、古代.教育:奴隶.教育:六艺——礼、乐、御、书、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封建.教育:教会学校与骑士学校近代.教育: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终生学习、终生发展。

      保罗·朗格朗提出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开发、受教育权、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教育的多元化:—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前所未有的手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对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研究的基本问题: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1)、萌芽的教育学是奴隶.教育和封建.教育的教育学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仁,礼”诗书礼乐墨霍:兼爱非攻《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记》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创立:1)、教育学科的教育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英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法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世纪末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欧美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去斯普朗格——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迪厄制度教育学——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概述1、教育功能概述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作用方向:正向功能:有助于.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负向功能:有阻碍.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的呈现形式: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正向功能):1)、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个体价值的发展2)、个体的.化:教育促进人的观念、智力和能力、职业和身份.化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生产力,现实生产力,再生产;难懂素质;知识生产力;知识、科学生产力;2)、教育的政治功能: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统治阶级的生产意识;政治民主化3)、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批判、交流和融合、创新4)、教育的科技功能:在生产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数量、素质、机构、迁移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发展的负向功能: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1、个体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个体功能:1)、个体的身心发展概念:身体、生理2)、个体的身心发展动因: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和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3)、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功能的影响: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教育的.发展功能影响因素1)、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影响:文化——教育:类型——目标,本体——内容,观念——观念5)、人口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影响: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发展、结构;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特指一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对教育.性质、对人培养、对课程选择、建设及其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标准、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及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与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制约:根本任务——培养人.生产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菲斯泰洛齐、爱伦、福禄培尔——人的价值高于.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在对待人与.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本位的价值取向:——荀子、柏拉图——把满足.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化,适应.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2)、基于.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为个体我,一种人格为.我,塑造.我,这就是教育目的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德智体美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主义方向,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德育——思想意识、道德品德智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智力体育——体育卫生和技能美育——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高尚情操、文文明建设劳育——知识与技能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关系: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概念1、教师的定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同教育者;狭义:学校的专职教师对教师的理解: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提供专门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2)、从教师关注角度:教育者,促进个体.化2、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角色知识的传授、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学生学习的榜样角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3、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