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谈杜甫的《春望》.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128563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0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谈杜甫的《春望》. 关键词: 古典诗歌赏析    杜甫    春望                                           《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给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许多有关沦陷区见闻的诗篇,如《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以及《春望》等 《春望》全诗八句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全诗写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即触题,言明春望所见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虽然江山未改,可是景象大异:乱草遍地,林木森森诗的起句如飙风骤起,山洪暴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迂叟诗话》)这确是一种简言蕴意的写法,只写山河之上草木蔓生,可见劫后的荒凉萧索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只见她们“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唐五言多对起”,此联对仗工巧,圆润自然,且耐人寻味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一般地说多见断壁残垣、碎砖乱瓦,可是以富有生意的“城春”与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诗意翻跌,出人意表;“城春”之后缀以“草木深”,文意直顺,合于实情可是“山河在”是实写实意,而“草木深”却是实写虚意。

      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而且“城春”的“城”就是“国破”的“国”,只是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但是经诗人吟咏出来的诗句,辄能拨人心弦,引人遐想因此明代胡震亨极赞此句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唐音癸》卷九)此起句确为全诗冠冕,不愧为神来境诣之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为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对这两句的理解,过去诗评家就有分歧,焦点在于“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还是人《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诗人玉屑》卷六)他认为这句是写诗人的泣和惊清人施补华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清诗话•岘佣说诗》)对此,今人周振甫解释说:“加一倍写法有强调作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

      《诗词例话》第126页)这一解释也是讲成诗人的泣与惊,实际上与《诗人玉屑》上的说法相同 我们认为施补华的“加一倍写法”,是说花溅泪,鸟惊心,无情花鸟尚且如此,有情的人岂不更甚,这就加一倍表情了说花鸟泣和惊,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本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庾信《小园赋》)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了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则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同时,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 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动乱之中。

      据史籍记载,这年一月,安庆绪将尹子奇寇睢阳,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与安庆绪战于太原,败之;郭子仪与安庆绪战于潼关,败之;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睢阳,安守忠引兵寇河东真是干戈不止,烽火不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在兵荒马乱之中得到一封家信,报告家小安全,诗人自然欣喜万分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悲陈陶》的结句是“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哀江头》的结句为“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都写了向北遥望,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这两句的意思是: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故有此说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

      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属于“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这叫做“白发镊不尽,只缘根在愁肠中”杜甫这时确实白了头发,他在这一年秋天写的《北征》中也说“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头发完全花白了他自己也感到衰老了,在《哀江头》中自叙“少陵野老吞声哭”,已自称为乡野老人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如大历二年秋写的《登高》,前面叙登高所见,最后也是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的形象收束;大历三年冬写的《登岳阳楼》,前面述登楼所见,最后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压轴这样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得以深化。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一千二百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