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1).doc
4页预习导航情境导入课程目标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康有为决定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所有举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上书请愿活动他约集19省举人1 000余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商议联合请愿事情到会举人推举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热血沸腾,经过一昼两夜,挥笔写成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提出拒绝批准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梁启超等人抄写后分送各处传阅,签名举人达1 300多人随后各省举人排成一里多长的队伍,把《上皇帝书》递到都察院,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未递交到光绪皇帝手中,但这一行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近代改良思潮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的主张有哪些?改良思潮又是怎样发展为政治实践活动的?1.早期改良思潮:早期代表人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改革的政治团体4.梁启超与《时务报》:《变法通议》《仁学》《国闻报》《天演论》知识点一 早期改良思潮1.出现(1)时间:19世纪70年代2)背景:①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影响3)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2.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3.影响(1)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要求2)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声自主思考 早期改良思潮与洋务思潮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何不同?提示:早期改良思潮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君主立宪制度,而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点二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萌发: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在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中产生了—定的影响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2)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3.理论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自主思考 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旧的思想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知识点三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原因: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称此举为“公车上书”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2.创办报刊: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3.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2)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4)影响: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促进了维新运动的迅速展开深度点拨 “公车上书”以前,维新活动还仅仅局限在思想层面,而“公车上书”的出现表明,思想层面的活动已经发展到政治实践层面知识点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1)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2)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2.谭嗣同与陈宝箴(1)1897年初,谭嗣同在湖南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2)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3.严复(1)活动: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2)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4.维新宣传的影响(1)具有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3)促使维新变法的局面逐渐形成自主思考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政治主张有哪些异同?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