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精品文档.docx
33页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单元特征】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和介绍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儒学的产生时期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经过孟子、荀子等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改造,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成为儒学的第二个高峰期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明朝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物”和“理”都是“心”中派生出来的,成为理学的旁支—陆王心学明清之际,一批新思想家崛起,在继承宋明理学基础上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代科技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成就: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是古代文学,体裁丰富、内涵深厚、风格新异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 【知识网络】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清单】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背景 .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诸子百家 .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 (三)历史地位和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儒学勃兴 .孔子创立儒学 政治思想:①“仁”为核心;②“德政”,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孟子 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5.道家、法家和墨家 ①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a.唯心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c.朴素辩证思想:万物、社会是运动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 a主张: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b.影响: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a贡献:以法治国,法、权、势相结合;b作用:利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c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④墨子的主张和影响 a主张:第一,“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第二,“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第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第四,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b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主要思想主张 (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 (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汉武帝措施 .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一)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二程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主张: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影响:①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③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②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2.王阳明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在产生初期不为统治者重视,到明朝开始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是积极的,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制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突出的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时代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张 意义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力量思想: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李贽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去空谈仁义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 (1)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的反专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顾炎武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点透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1)相同点:①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②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③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④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