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教育教学设计.doc
8页《读后感》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 2 写作文《读后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2、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3、 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4、 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学重难点:1、 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2、 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教学过程: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2) 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2、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 — 议 — 联 — 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 “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 作训练的要求吗?”(2) “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感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习作经验,完成习作,这种由易到难的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四、集体评改,完善习作 设计意图:尝试自改或互改,既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习作点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就在前几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在过去所受到的屈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那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而且,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我非常地愤怒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后一缕虚无缥缈的清烟,在向上天质问:“圆明园有何过错?可恶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是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洗劫烧毁?清政府为什么不去抵抗外来入侵、让别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心中的那一潭静水,像被小孩丢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哎,圆明园,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方能得到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却在几天之内毁于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与繁华,失去了以往的耀眼与夺目我只得仰天长叹,叹息清政府之腐败,叹息英法联军之野心,叹息你那美好的过去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
但无论生活怎样好,我们还是应该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历史不在重演!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 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
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第二课时 《 如何写好读后感》 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2、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3、 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4、 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学重难点:1、 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2、 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