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偏见.doc
7页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的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确问题很大,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必须改革拿语文课来说,本来是“化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可是由于“考试为本”,成了让人头痛的课教师们也感到无奈现在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有心,总会有些改进的办法,无论如何不能退回到应试教育的泥淖中去这里我想结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向提出某些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偏向: 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
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再说“练习探究”题,每课三四题,也都偏重主题内容方面,从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练习题较少,也很难体现教学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穿插补充某些语文知识的小板块,比较零碎,还是看不出梯度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的编法有无好处?有就是课文内容相对集中,分阶段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凸显所谓人文性问题在于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当初教材编者可能为了通过审查,刻意凸显选文与内容的创新,在主题编排上花费很多功夫,相对就忽视了梯度以及教学适用度的要求。
现在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组织班子,以项目的形式分头进行,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教材的偏至,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我建议今后教材修订要认真考虑梯度问题,要讲规律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快就会公布,其中对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都有规定,可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当然,教师们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订出版后才上课,那可能要等上几年现有的教材继续用,注意在梯度问题上有所调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
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讲一点梯度,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乱 为何现在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躁症”一切还是瞄准考试,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课程学习的“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上小学一年级必须先会拼音,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等等,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课改后高中分为必修与选修,本是个创举,可是有的学校1.25学年必修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备战了还有的刚上高一,就大量练习“高考瞭望”、“高考攻关”之类习题真是适得其反课改本来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可是搞了多年,并没有把负担减下来,有的还加重了这里当然有社会原因,竞争加剧,转移到教育了。
但从课程教学本身检查,一切面对中考高考,不断搞提前量,层层加码,必然是不讲梯度,违背规律,搞乱脑子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小学低年段识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认少写”,并不要求都“四会”拿阅读教学来讲,课标强调不同学段都要有梯度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作文教学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安排作文,只有“写话”,能用几句话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学高年级,也还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还没有必要把各种文体分得那样清楚到了初中,才开始有作文,要求能写简单记叙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高中呢,作文开始有文体练习的要求,一是理论类,如评论、随感、杂文等;二是实用类,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此外,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的写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论类和实用类写作放在前面,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一般而言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水平?现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实课标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也就要求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或应用文,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因为面向中考和高考,标准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离,如要求“创新”、“个性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课标要求的不讲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认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长替写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是过节或者逛公园,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过苛严了,结果就是让孩子害怕读书,反感过节逛公园,这是扼杀天性现在初中作文就开始和考试挂钩,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对付高考,很多学生因此讨厌作文课这些反常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我这里讲梯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
我们还是要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不能顺便搞“提前量”,给学生层层加码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很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考试当然要面对,但总不能只顾考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说,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诗词课,还有文言文的课,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集体朗诵也有必要,但不能取替个人的默读,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讨论多了,教师备课也刻意安排许多讨论“对话”讨论和对话是需要的,可以活跃气氛,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有阅读的印象与感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上来就安排集体朗读,然后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最后就是对话讨论,这样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效果,并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读”,而是安排很多讨论和对话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答”,真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了,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语文教学的“对话”很重要,这也是课改之后的新气象,但“对话”要有质量其实“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种是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不能只顾前一种,而忽视后一种“对话”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受等。
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涵泳,效果不太理想,除了受制于高考和中考,还跟照搬大学中文系专业教学的框架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文言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古汉语研究似的,把语法讲得那样细,一个字一个字翻来覆去掰碎了,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有出来还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每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有心,想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那才有真功夫,也才符合课改精神 现在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很多,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找到好的办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次课标修订是如何强化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课标认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里就包括前面说的“涵泳”新课标还特别提出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得太多,而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偏向,当然,也要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