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原理l样本.docx
47页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讲义说明】1、 讲义内容由近五年真题分析总结而成, 覆盖了绝大部分考点, 供复习备考2、 参考书目: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第一节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本节考点】《周礼考工记》( 、 ) 【本节重点】《周礼考工记》内容和影响【知识点详细讲解】1.《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解释: 匠人营造的王城, 方形, 每面九里, 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横街, 九条纵街, 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 ( 城中央是宫城) 左设宗庙, 右设祭坛, 前临外朝, 后通宫市, 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影响: 唐长安, 宋汴染, 元大都, 明北京, 都遵循”旁三门, 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 环途七轨, 野涂五轨( 道路宽度有等级) ( )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 野涂以为都经涂《考工记》还记载: ”匠人建国, 水地以县, 置絷以县, 以景为规, 识日中之景, 与日入之景, 昼参诸日中之景, 夜考之极星, 以正朝夕”《周礼·考工记》对古代城市型制影响( ) 答: 《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 旁三门,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的旁三门、 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 宫城居中( 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甚至能够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 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 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2.《管子》1) 因天才, 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2) 凡立国都, 非立于大川之下, 必立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 低毋近水而沟防省3) 仕者近宫, 不仕与耕者近门, 工贾近市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 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 从城市功能出发, 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 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重要城市【本节考点】填空题: 平江( 、 ) , 临安( ) , 咸阳( ) , 建康( ) 简答题: 西安都城位置变迁( ) 论述题: 泉州宋元时期繁荣及明代衰败的原因( ) 以北京为例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 武汉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 【本节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古今地名对照; 城市布局的特点; 城市位置迁移; 城市繁荣与衰败的原因; 城市形成、 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详细讲解】西安都城位置变迁( ) 周丰京、 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明清西安1、 汉长安建设的特点: ( 1) 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的都城明显不同, 将宫殿、 官署、 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 2) 《考工记》的规制: 平面近于正方形; 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 每面各3个城门 ”闾里”制; 主要宫殿在南, 东市、 西市在北 ( 3)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2以上2.隋唐长安城的规模与特点规模: 面积约84平方公里; 总人口达到近百万,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 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 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1) 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 平面呈方形, 旁三门, 左祖右社, 但市在宫南2) 中轴对称的布局, 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方格道路网, 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3) 实行坊里制, 严格管理市民, 坊里规模大, 各阶层严格分开3.唐长安城对后世的影响国内: 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 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
金的中都是仿效汴梁的, 元大都则模仿金中都, 因此它们都是接受长安的影响国外: 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 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同日本的古都平京城、 平安京, 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 甚至连朱雀大街、 东西市的名称也相同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唐长安汉长安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 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 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 南北向) 道路直交居住坊里制, 与宫城分开闾里制、 与宫城相参商肆东西二市九市( 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5.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特点: 1)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前朝后市, 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 不同点是, 分工更为明确, 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 而是严格分开, 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 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 道路正对城门, 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 对后来影响很大, 如唐长安3) 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 宫殿布局规整, 前朝后寝。
意义: 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 不是全国性的都城, 但它继往开来, 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 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 区分更明确, 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 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 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整个城市的布局, 将道路正对城门, 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 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 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如唐长安等城 6宋东京( 开封) 的规划特点及成就a. 改建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2) 城市拥挤, 矛盾突出; 3)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 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b. 布局特点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 三套方城、 三套城墙, 三条护城河, 大内—皇城, 子城—里城, 罗城—外城2)道路井格, 以宫城为中心, 也有斜街, 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 但密度大, 水工设施多, 号称四水贯都3)有集中的市, 主要转变成商业街, 也有晓市夜市, 瓦子出现4)破除坊里制, 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商住混杂5)防御技术进步, 建立消防瞭望亭c. 成就1) 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 御街千步廊, 景观好3) 街巷制代替坊里制4) 城市管理完善( 福利院卫生设施, 防御等) d. 影响1)改建而成, 布局不是很方正, 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抬头, 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 商业街、 夜市出现3)三套城墙, 宫城居中, 井格路网, 对后世影响很大7、 南宋临安( 杭州) 特点: ”临时偏安” 、 ”临时行都”1) 12座城门, 5座水门, 引水入城。
2) 城市呈不规则状, ”腰鼓城”3) 城内只建有宫城和内城4) 宫城偏于城市的南端8、 宋平江府( 苏州) 的特点1、 平面呈不规整的长方形2、 水系为脉络, 河道为骨架, 水陆双棋盘格局3、 5座城门( 娄、 葑、 盘、 阊、 齐) , 皆水陆城门并列4、 子城为中心, 子城以南为官署5、 全城有65坊6、 河道82公里, 桥梁314座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 水网地区, 城市布局不规则3)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 多是不规则街巷9.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1) 三重城墙, 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 宫城居中, 处于中轴线上2) 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 道路系统: 有完整的道路等级, 干道正对城门, 除北面, 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 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 体现周礼考工记.6) 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 规划意图得以实现( 刘秉忠) 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3、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要点 1, 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都城, 上层建筑部分, 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成为中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城市人口增长和商业活动, 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 具有自发形成特点, 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 布局, 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 以宫城为中心, 符合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3, 城市布局艺术,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 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4, 街道基本都是元大都的基础, 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 街区内部, 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5, 居住区在皇城四周, 明代37坊, 全城在一片绿荫中, 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 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居住地段第三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点总结【本节考点】塔、 楼阁在城市中的布局及作用( ) 城市轴线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的作用( ) 【本节重点】城市空间布局要点【知识点详细讲解】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体上的特点( 1) 城市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演变( 2) 道路系统由礼制为主转向适应实际需要( 3) 城墙等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对园林绿化建设高度重视( 5) 建设发展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状况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按规划新建的城市; 另一类是位于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道的交会处,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基础雄厚, 长期在原地发展或改建、 扩建、 重建。
前一类城市的选址多处于政治及军事上的原因, 建城的经济基础并不理想, 如隋唐唐长安后一类城市具有来意存在和发展的雄厚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