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分享.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
  • 文档编号:221972059
  • 上传时间:2021-1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XXX:郑洪等关键词:中西医汇通 综述 近代医学中西医汇通,任应秋释为会聚、沟通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则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对该学派,近年来研究较多,本文试就有关问题作一概述 一、关于中西医汇通思想及汇通派 对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源起,一般认为,与近代改良主义思潮有关如姜氏认为,中西医汇通的指导思想即是改良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赵氏考证也认为,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后来则是洋务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在1903年左右,洋务派主持“新政”时,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而最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派李鸿章[2]中西医汇通的实际工作,马氏认为可以从更早算起,即在明代,西医“脑主记忆说”已传入中国,并被汪昂等人接受,而略早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已引述了西医“四体液说”,并与中医学互参,且该书已出现对中西医学术要“会通”的观点,因而方以智是“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其后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亦兼采西医一些古代理论,“是提出比较成系统的中西医汇通理论的第一人”。

      [3]”至于首倡“中西医汇通”这一口号的,则公认为唐容川然而赵氏对此亦有异议,据考唐氏医书初刻时并无“中西汇通”字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及其中《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书名及序,首见于1908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版,而并无经唐氏改定之字样,且其时唐宗海不在上海,即在此年逝去,故其书名及序有后人溢美的可能[2]又,若据陈氏所考,唐宗海实卒于1897年,[4]是则更足证赵氏之说但唐氏为第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汇通医家,当无疑义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的提法,早期医史著作如陈邦贤、范行准等人之书均无论及,贾得道的《中国医学史略》虽介绍了唐、张、恽诸家,尚无“汇通派”其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医学史》统编教材中,也是到1978年的四版教材以后才有“中西医汇通派”这一章节的1980年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义,亦有了“汇通学派”一节但对“中西医汇通派”的含义和范围,诸家说法不尽相同统编教材对此未下定义,陕西中医学院主编的西南西北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称:“中西医汇通派是一些思想上受到改良主义影响,学术上接受了西方医学和其他科学,以振兴发扬中国医学为目的,主张引进西方医学中先进的理论、技术与中医汇通的学术派别。

      《中医大辞典》的定义已如前述就表述上,应推后者为严谨,唯对中西医汇通派的时间下限未予说明有的论文,如江氏称“清代至解放初期”,中西汇通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派兴盛一时[5]刘氏亦云中西汇通“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成中西医结合”,[6]皆是把下限定至解放初期又对于汇通派的代表医家,统编教材与《中医大辞典》以唐、朱、张、恽四家为代表,西南西北区教材则加入丁福保、陆渊雷二人;孔氏则以唐宗海、丁福保、张锡纯、张山雷为中西汇通有所建树的四家;[7]任应秋把“汇通学派”又分三类,以汪昂、赵学敏、王学权、王清任、陈定泰为“开始接受西说诸家”;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为“持汇通说诸家”;以恽树钰、陆渊雷为“改进说与科学化的倡导者”[8]浙江省中医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以下简称《精华》)一书,分中西汇通为三期,各期人物大率在任氏之三类的基础上有所增减,而强调指出从陆、恽起开始的第三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在观点、方法、途径上均已大有进步,与早、中期不可同日而语对此,邓铁涛氏认为,对中西汇通派可以有广义、狭义的理解[9]在目前对中医近代史研究逐渐深入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定义可以狭窄一些。

      因而,陈大舜主编的中南五省区《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界中其敏锐者便开始了解并接受西说,如汪昂、赵学敏、王学权、陈定泰、王宏翰等然而真正持中西医汇通学术思想观点,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而形成一个‘汇通学派’者,乃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门户大开,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影响遍及国内,中西两种医学形成对峙、竞争的局面,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等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较为适当 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医家的研究 如上所述,中西医汇通医家范围甚广,本文综合介绍各家之见同时,这些医家大多数亦是临床上卓有建树的中医学家,这里也仅介绍对他们在中西汇通方面成就的研究 早期汇通医家,任应秋分别评述了汪昂接受西医“脑主记忆”说,赵学敏记载西医炼制药露法,王学权肯定西方解剖研究方法,王清任与陈定泰亲验脏腑等,其中王清任之为汇通医家,任氏是引范行准之说,说为其可能曾受西医影响而列[8]马氏承此说,以其间受西说,并发挥出“脑髓说”和“通窍活血汤”等理、方,认为足以跻身“中西汇通派大家”之列[3]但彭氏反对此说,因为王清任既未直接接触西医,亦未倡导“中西汇通”,难当此誉。

      [10]赵氏更对将王清任、赵学敏列入汇通派提出异议,专行辩驳[11]而一般医史著作也均不将二人列入汇通医家对于王宏翰,马氏介绍他汇通的主要特点是将西方“四液体说”引入中医,从而与阴阳学说、脏腑学说融汇,用西方胎生学理论解释命门之形成,推崇如前述[3]然则王氏所据仍是早期传入的古代西医学中南五省区《中医各家学说》教材认为他虽持汇通论之先声,“但未真正形成汇通学派 按范氏说法,“中医接受第二次传入之西洋医学当权舆于定泰之书[12]陈定泰开始接触到近氏西方医学,并进行了探究,马氏评其为“第一个希望从解剖角度弄清经络本质的人”[3]刘氏亦评述了其汇通成就,并考证了陈氏学术传承[13]其后,被认为早期汇通较有成就的医家,当推朱沛文早在五十年代,江氏即著文介绍朱氏亲考脏腑、会通中西的贡献;[14]任氏也推重朱氏于华洋医学“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以及“通其可通”,“存其互异”的论点;[8]赵氏指出,朱沛文是当时中医界最了解西医的人,他能够肯定西方医学的基础,对中西脏腑、解剖记述甚详,并概括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西洋智士长于格物”的评价,流传广泛[11]马氏评介了朱沛文将中医肾生髓和西医脑髓解剖结合,创“肾精主脑髓”说的临床意义。

      [3]刘氏研究了朱氏著作内容及所征引的中外医籍书目,探讨了朱氏中西汇通的思想方法,认为他学习了当时最新的西医理论,而且实践求证,“立论较为公允而先进,成就也高于同代中西汇通派医家[15] 唐宗海被马氏称为“中西汇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其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全面地进行以西说来阐释中医经典[3]黄氏亦认为真正有实质意义的中西汇通研究,是从唐氏开始[16]李氏总结他的汇通观点,是认定中西医学有汇通的必要,把《内》《难》诸经录其要义,以西医的学术理论来解释,求折衷于一是[17]近年来发现唐氏《六经方证中西通解》手抄本,黄氏研究该书在汇通上有其特点,如论脾、论心与血皆强调中西一致等[18]另据《精华》一书总结唐氏的汇通工作,无论深度、广度都有进步,例如,他提倡“中西医理一致”,提示了中西医汇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他在解剖、生理、诊断、治疗、药物上都广泛吸取了西说,不仅西医,还广及西方近代化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说各方面知识,可谓是多学科研究中医的先驱不过,早在任应秋已经指出,唐宗海的汇通不免有重中轻西、崇古薄今之病,而且文字上强相比附,可谓“汇而未通”[8]其他评论也大率认同此说,反倒是他在血证上的成就更为后人所重,研究更多。

      关于张锡纯的汇通工作,一般认为他开始从临床上进行衷中参西,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郑氏、王氏介绍了他用“磁气”论气化,用西医病理研究心病治法等尝试[19]吴氏则指出张锡纯从临床出发,客观评判了中西学说,认为中西医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临床上有实际意义对西药,张锡纯也进行了辨证使用的探索这些对今天还有借鉴意义[20]张氏等也介绍了张锡纯所认识的中西医之所长所短,认为他虽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宗海的见解,但更客观更全面,而且治疗上中西并用,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21]马氏以为张氏的汇通具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初意[3]《精华》一书亦列举他在理论临床上汇通的十多项成就孔氏评介认为张锡纯汇通思想医理互释比例小,开始走上了中西药临床并用这一中西医结合早期探索的正确道路[22] 吴氏认为,汇通派发展到恽铁樵已是又一阶段,彼时中西医论争方剧,在学术上、政治上中医都面临挑战,恽氏正是捍卫中医的主将,他一方面从理论上吸收了大量西医新成果,将中西汇通推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初步提出了以中医学术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思想[23]张氏、赵氏则认为,恽铁樵的进步在于认识到中西医是“根本不同、方法不同之两种学说”,强调汇通要知己知彼,认识西医“明了内景”的长处和思维上“执着”、治疗上“反自然”的短处,要重视临床经验等。

      [24]张氏、韩氏则探讨了恽铁樵中西汇通的方法论,改进中医;而对中西医比较,则分别在理论基础、临床思维、指导思想、逻辑方法、诊断方法、治疗思想以及药物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评判,强调汇通要取长补短,而且指出了中西两种医学“相摩相荡”,形成“新学说”的前景[25] 关于陆渊雷,任应秋列其为汇通医家,肯定其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和工作,但更指出陆氏对中医理论具有成见,他以西医理论来匡定中医,不仅未能收“科学化”之效,而且其“中医科学化”成了“中医西医化”[8]王氏亦认为陆氏中医科学化的主张是偏于创新的激进派,具有明显的西医化倾向,而且否定《内》《难》等中医经典,说中医是经验医,有导向“废医存药”之嫌[26]《精华》一书对其中医科学化论点有更详尽的征引,认为与日本汉医的思潮接近,片面之处,不容忽视对此,陈氏为之大力辩诬,认为陆氏是在继承中医学中提倡中医科学化的,且在论争中捍卫中医,在中医教育上主张中西医结合,有其历史贡献,其局限是时代造成的,理应实事求是地肯定陆渊雷在中医历史上的地位,不可以“叛徒”视之[27] 对其他中西汇通医家的研究,如赵氏介绍了罗定昌生平、著作及学术观点;[11]黄氏等评述了章炳麟在中西医汇通上的思想;[28]谢氏叙述岭南汇通医家卢觉愚等。

      [24]还有江氏按著作的学术观点及编写体裁,将汇通医书分“衷中参西”、“中西对照”和“中医科学化”三大类,介绍了近六十种[5] 三、对中西医汇通派的评价 中西医汇通派的汇通成就,大体上以任应秋“汇而未通”之评为的论,成效的确甚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方法姜氏认为,“中体西用”是中西医汇通的指导思想,因而汇通一开始就存在以中医为体、为本、为主,以西医为用、为末、为辅的思想倾向,所以,或用西医证明中医,或认为西医理论包括于中医理论之内,或以中医理论支配西医理论,这些思想在汇通中占主导地位,为此强行通过机械比附、曲意文饰来汇通,有时还主观地否定西医,带有感情色彩,难免得出违背客观实际的结论[1]孔氏指出有的医家虽未轻率否定其一,而致力于二者异同比较,但对中西医方法论差异缺乏认识,也导致汇而未通[22]张氏等还讨论了清代复古主义思潮对张锡纯等汇通医家的束缚[21] (二)中、西医学术体系的差异对于中西医的比较研究,论述颇多兹据《精华》一书概括认为: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是由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两者都鲜明地反映各自的文化特征,都深深地打上各自的时代烙印中、西医方法论迥然不同,中医精于采取综合-演绎的观点来认识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分层作业(含答案).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导学案)汇编(含两个导学案).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导学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4 近似数 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1《珍视自由》教学设计.docx 苏科版2024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教学设计:四、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根的生长》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7.2《践行平等》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 实数 复习学案.doc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每课时《追求自由平等》(教学设计)汇编(含两个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显微镜的使用》导学案(含答案).doc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实数》每课时 教案汇编(含七个教案.doc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三《3 为班级小乐队编配合奏曲》精品教案.doc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芽的发育》导学案(含答案).doc 河北大学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6课 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精品教案.doc 统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素养进阶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开花结果》教学设计.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