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ppt

53页
  • 卖家[上传人]:xian****812
  • 文档编号:309789870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6M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考考纲解解读及分析解及分析解读:P16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职责: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管政令的草拟、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避免决策的失误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完善后世沿用 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2 2、科科举制制(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2)内容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意)意义义这种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的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营造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3、唐朝藩镇割据、唐朝藩镇割据(1)形成:唐中期,朝庭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庭藩镇,实 际上拥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自主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此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实际上就是藩针割据局面的延续,终于北宋的建立2)影响: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4、隋唐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交流融合)(1)对内:开明的民族政策(2)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发达,陆海丝绸之路兴盛,中华文化圈形成【辨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与雅典民主政治、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三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但唐代分权的目的在于皇帝集权;雅典的民主政治本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独裁的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检测】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防止三省专权以加强皇权B.防止三省推诿,提高工作效率C.突出政务公开和相互监督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解析】本题易错选B或C项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是设立三省六部的目的,故A项错误;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出现三省互相推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B项正确;政事堂仅仅是三省集体办公,不涉及政务公开,故C项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不涉及做出集体决策,故D项错误。

      史料研读: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研读:中央集权的加强角度1: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角度2:唐朝的政治制度材料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答案】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影响: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

      史料研读: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1:汉代察举制的弊端及其变革材料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于是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摘编自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答案】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角度2: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材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答案】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一、科举制的特点(读书-考试-做官)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1.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科学化3)选官原则: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史论总结史论总结2.影响(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典例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察举制根据材料中“推举六名孝廉”等内容,可判断出这是在讲察举制,再结合“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可知,察举制存在裙带之风,易受到豪门贵族干扰,难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依据孝、廉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机制,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错在“自上而下”参考答案】C1.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由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是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故C项正确材料仅提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并没有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而采用的,因此B项不符合材料所述;材料中的“试家法”等并非指科举制,故D项错误。

      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没有体现禁锢思想,故A项错误;隋唐科举制逐渐取代魏晋门阀制度后,出现了不问家世出身、以才学来选拔官员的现象,材料反映了贫民子弟对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以及相关史实,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由下而上推荐人才是汉代察举制,故D项错误 3.据史书记载: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导致鲜卑族灭亡 B迁都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C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D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D4.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月下诏曰:“其诸州有抱器怀才不求闻达者,命所在长官访名奏闻武勇者具言谋略,文学者指陈艺业,务求实用,以副予怀此诏A.指陈举才的弊病,责令改正B.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务实C.指出地方举才的优点,加以发扬 D.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宽泛B5.“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征辟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C6.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均田制 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新有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新有生产工具曲辕犁曲辕犁,耕田工具完备,一直为后世沿用,耕田工具完备,一直为后世沿用 3、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翻车翻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 4、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 (1)、)、时间:北魏至唐中期时间:北魏至唐中期 (2)、)、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巩固统治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巩固统治 (3)、)、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量的土地,百姓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量的土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 (4)、)、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徭役征发和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徭役征发和赋税收入;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赋税收入;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北方少数民族汉化。

      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北方少数民族汉化 (5)、)、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二、手工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冶金: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2、丝织丝织:唐朝:唐朝时时出出现缂丝现缂丝法,法,丝织丝织技技术术吸收了波斯的吸收了波斯的织织法和法和图图案案风风格格 3、制瓷:制瓷工制瓷:制瓷工艺艺臻于成就,成臻于成就,成为为一个独立的生一个独立的生产产部部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统精品:唐三彩唐三彩、秘色瓷、秘色瓷三、商业三、商业1、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1)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物物交换为主要交换手段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根式-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分式-思维导图.pdf 人教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