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列姆昌德.doc
2页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l880~1936)印度印地语现实主义小说家原名滕伯德·拉伊祖上务农,父母早逝,16岁即为负担全家生活充当家庭教师,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21年因响应甘地的不合作运动而放弃公职,后专事文学创作,并主编《时代》等杂志1936年主持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普列姆昌德早年是宗教改革和社会改良主义者,拥护甘地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而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逐渐倾向社会主义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中、长篇小说、约300篇短篇小说和若干论文、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及翻译作品早期用乌尔都语写作,后改用印地语作品内容以越来越激烈深刻的反帝反封建为主体成名作长篇小说《服务院》(1916)描写一个妇女因没有陪嫁便遭丈夫遗弃,沦为妓女,受尽歧视与欺凌,最后只得在一所服务院栖身的悲惨故事,被誉为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长篇小说《戈丹》(1936)写自耕农何利终身辛勤劳动,想拥有一头奶牛,结果不断遭到宗教祭司、“长老会”头人、警察、管事的敲诈勒索和社会的多方打击迫害,由自耕农降为半自耕农,再变为雇工,还不得不变相出卖自己的小女儿,终在拼命作苦工中死去,而身后留下的20个安那也被婆罗门当作“献”的礼金搜刮而去。
小说以其对印度农村及其阶级矛盾的深刻揭示和广泛描写,被誉为印度农村的现实主义史诗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描写农民向往俄国工农政权的长篇小说《博爱新村》(1921),表现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的《圣洁的土地》(1932)及歌颂反帝反封建斗争及批判种姓制度的短篇名著《进军》、《半斤小麦》、《解脱》等作品有:中短篇小说《世俗的恋情与爱国热情》 《世界上的无价之宝》 《沙伦塔夫人》《开斋节的会礼地》《高尚》 《赫勒道尔王公》 《盐务官》 《礼教的祭坛》 《鹦鹉》 《难题》《尊重舆论》 《首饰》 《饶恕》 《幸运的鞭打》 《棋友》 《神庙和清真寺》《首陀罗姑娘》 《教义》 《诽谤》 《依靠》 《烈女》 《如意树》 《咒语》《割草的女人》 《两座坟墓》 《进军》 《三重苦恼》 《奈乌尔》 《孩子》 《裹尸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