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指导学生对《骆驼祥子》进行“整本书阅读”.docx
9页怎样指导学生对《骆驼祥子》进行“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指定《骆驼祥子》为必读,现在就可能在布置“整本书阅读”了怎么指导孩子读这部小说?老师家长自己心里要有“底”,不宜简单当作“任务”、处处指向写作与考试,那样会适得其反这部小说看起来简单,写的是过去的市民社会,涉及人性和文化等问题,其实还是挺复杂的,孩子不一定理解,要有适当引导《骆驼祥子》是初中语文指定阅读的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此书读起来并不难,其内容丰富,可以“浅读”,即大致读完,了解基本情节、人物和思想价值;也可以“深读”,即从小说叙述的故事和人物命运中引发某些“为什么”,做更细致的探究性的阅读当然,教材还建议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现代小说”有初步的印象,同时学习如何在阅读中做圈点、批注,写提要、心得这都是扣紧语文素养的要求,可以尝试去做,但不必当成非得完成的“任务”,以免增加负担,减损读书的兴致要紧的还是“整本书阅读”,在通读中体会小说的魅力,获取自己的感受,学习如何读小说的“方法性知识”阅读现代长篇小说,会发现它与古典小说有明显区别,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不同;艺术上彼此各有千秋,选择佳作阅读欣赏,都能益智增慧老舍生逢封建社会末世,清王朝内忧外患,濒临崩溃。
还不满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阵亡全家靠母亲替人做杂工维持艰难的生活老舍在老北京的大杂院中长大,从小接触从事各种职业的下层平民,这种出身经历对老舍创作的平民化产生影响另外,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老舍也是有冲击和启示的用浅近的白话文和写实的手法表现社会人生,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就顺应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创作潮流在现代作家中,老舍是有鲜明的创作风格与辨识度的老舍擅长写市民,特别是老北京的底层市民,全景式地呈现当时北京社会的人生百态与文化风情,有浓郁的京腔京调一说到北京文化,往往就会联想到老舍笔下的文学世界老舍1924年开始创作,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800万字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戏剧,留下了《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传世名作其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名气最大,写于1935至1936年,是老舍的代表作01注意其情节故事所连带的“文化”描写阅读《骆驼祥子》,应当多注意其情节故事所连带的“文化”的描写,包括生活习俗、市井景观、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以及叙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市民生活中有典雅、善良、淳美,也有丑陋、灰暗、压抑,应当注意老舍是采用批判分析而又有些眷恋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的。
他并非一味颂赞老北京小说写到市民社会某些复杂的现象,触及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与小读者的阅历与想象会有隔膜,也有个别情节似乎“儿童不宜”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采取批判分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成长也需要逐步了解社会与人生的复杂即使暂时不那么理解,也属正常像《骆驼祥子》此类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要用比较严肃认真的姿态去读,这和读一般童话故事或流行读物是不大一样的阅读时先不用考虑如何找出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之类,也无须带着讨论的题目作为“任务”来读,就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读下去,完整地通读阅读长篇小说一般都要关注情节和人物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并分析一下《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和祥子的性格命运,先有个粗略的印象,阅读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哪些部分细读,哪些可以略加浏览02通过祥子的经历揭示“劳苦社会”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健壮朴实的青年小说开头有对这个小伙子体魄外貌的描写,作者并不吝啬他的赞美:“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再看看他进城后一开始拉车的模样吧:“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
类似这些段落的描写虽然故事性不是很强,但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很重要,应当细读,体味,感受祥子的朴实和健康,还有那劳动者的力之美而读完小说后回过头看,祥子的变化太大了,简直判若两人在小说末尾,祥子的身体垮了,精神崩溃了,不能拉车了,只好乞讨,有大户人家出殡,替人举着花圈挽联游街:“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前后对比,令人震惊:原来人生的变化莫测,环境改变人的力量如此巨大!虽然这是成人社会的事情,小读者也是可以有所了解的祥子挺可怜的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没有什么奢望,要的无非是基本的生存条件他的生活目标是卑微的,本分的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奋斗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可是处处事与愿违,三次买车,三次挫败,连遭打击,生活无以为继,精神日益萎靡其间还发生一件出其不意的事,就是他不得不与车厂老板的闺女虎妞结婚,失去了他喜爱的女孩小福子,倒霉的婚姻更是使祥子的命运坠入谷底祥子只好“认命”,得过且过,身体和精神被彻底摧毁,成了行尸走肉祥子的毁灭,当然是有社会原因的他是底层市民,他的悲剧发生在巧取豪夺的社会之中,这部作品对不合理的社会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
老舍写祥子接连不断的不幸遭遇,是那样深表同情老舍想通过一个车夫的经历,“写出个劳苦社会”,怀着深切的人道精神去观察底层市民的悲苦无告的生活,揭示社会的不公关于老舍这部的代表作,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评论比较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真实地反映了1920—1930年代北京底层市民的苦难境况,展现了老北京民俗生活的真实图卷这是一种反映论的阅读方式,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符合事实的,这部小说确实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在中学语文课上,一般都是偏重这个角度来引导这本小说的阅读的中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也可以多注意这个创作的立意,也就是主题思想如果能从这一层面去认识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这个“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就基本达到了03想想祥子故事中的那些“为什么”一部成功的杰作,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个“主题”、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阅读感受和理解,多想想祥子的故事中的那些“为什么”比如,祥子的堕落除了社会压迫,跟他身上那些“老中国的儿女”的弱点是否也有些关系?祥子所处环境如此恶劣,他的堕落是否也意味着恶劣的城市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善良本性的摧残?如同前面说过,老舍笔下的北京有典雅、古朴、美丽的一面,也有灰暗、丑陋的一面,作者为何这样来写?换个角度来阅读分析《骆驼祥子》,理解和认识可能又深入一步:老舍在写一个穷人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城市文明病和人性的问题。
老舍这样说过,他写《骆驼祥子》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老舍《我怎么写〈骆驼祥子〉》)他写的“地狱”,是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道德沦丧,是金钱所腐蚀的那种畸形的人伦关系老舍写作的重点放在“精神摧残”这方面了虎妞的变态,夏太太的勾引,还有二强子逼女儿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等等,对祥子来说,都是他的“心狱”这比一次次买车的挫折要严重得多阅读《骆驼祥子》,要注意体会和分析祥子的心理感受,他的人生“旅程”就是被物欲横流、道德堕落的城市所吞噬的过程,而祥子自己最后也变成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当然,这样换角度做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有难度教学上也未必要在这方面去要求,更不宜在这方面出考试题目只是提示同学们阅读时注意情节发展的逻辑,不能只满足于了解故事悬念,也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主题概括,还可以多一些思考,问问“为什么”,那么才能更充分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欣赏作品特有的艺术观察力和感受力04对“女一号”虎妞该怎么看?《骆驼祥子》比较容易读,也好读,但有些方面描写其实又挺“深”的,对于仍然缺少人生历练的中学生来说,其中涉及的某些“成人社会”的现象,不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虎妞这个“女一号”,写得很真实,即使在当今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人物。
虎妞给人印象很深,但也比较复杂,小读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老舍对虎妞这个人物持否定态度,他是用一种市民的眼光来塑造虎妞这个大胆、泼辣和粗俗“丑女”不只是祥子讨厌虎妞,老舍的描写中似乎也有“女人祸水”的想法,这自然是陈腐狭隘的传统观念这观念多少在颠覆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祥子悲剧的主因,是找到一个“坏老婆”围绕虎妞这个人物,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可能是有点复杂的,这很正常,可以讨论,尊重孩子们阅读的感受与初步的思考前边提到的对祥子和虎妞的分析,也并非定论,只是一种看法总之,要通过《骆驼祥子》的阅读,认识经典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代,长期引发不同的读法,是因为其内涵丰厚,有许多思考的空间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得起各种解读,认真细读,寻求新解的过程,是很有趣味的而那些比较简单的“定论”,虽然对于经典的解释起到基本的理解和普及的作用,但也不必受其束缚,有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思考,跳出来,用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多做尝试,不为“定论”(那往往只是为了考试或其他功利目的)所束缚,读书就可能更有获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尝试深入文本的细读,以此带动问题的探讨。
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不建议全都要安排专题讨论而一般性要求,能大致读完,对作品内容和意义有所了解,能意识到经典作品有很多思考探究的空间,那也就很好了05北京风情与京腔京味这本小说可读性很高,得益于它的语言功力老舍是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有高度自觉的作家,对现代汉语写作的语言艺术贡献非常大老舍是曹雪芹和鲁迅以后,真正有自己成熟的语体风格的语言大师之一欣赏《骆驼祥子》的语言,主要看它使用语言的“白”与“俗”白,就是用纯粹的白话,祛除“五四”以后文白夹杂的毛病俗,就是用流行通俗的鲜活的口语,易懂明白读《骆驼祥子》,能感觉到北京话的“原汁原味”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有趣的数据用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一共107360字,不同的字是2413个,那么只要认识621个汉字,就能读懂95%,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就可以读很多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也都采用《骆驼祥子》作为教本因为这部小说是可以朗诵的,纸上写的和口中说的差不多《骆驼祥子》用的大都是浅近的、字频率高的词,形容词用得少,即使要形容,也多是作为谓语来用句式短,长句少,而且叙述、描写、对话的语体是统一的《骆驼祥子》大量使用北京口语,将市井百姓的语言提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满带 “京腔京调”,你好像能体味到它的响亮顿挫甚至说话的神态;同时又追求那种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老舍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是统一的,显得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不粗俗,精制不雕琢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的创造,都渗透着北京文化,有鲜活的气息你读他的小说里那些话,就感觉这就是北京,是“京味”的重要表现京味”当然也是《骆驼祥子》的风格,除了它的语言,还包括对北京特有风韵、人文景观、文化趣味,以及地域文化心理的描写,是那样精细,到位,又无不浸透了北京特有的气息,以及作为地道北京人的老舍的感觉与温度读老舍的这部小说最好是朗读,如小说第24章的一段描写,边读边体会浸透其中的老舍的“温度”的“京味”老舍对“京味”的表现,牵动了他全部复杂的感情: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大杂院的生活,这些特有的北京风情加上京腔京韵的叙述,为本书增加了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其中充满了对“北京文化”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而产生的感伤与怅惘《骆驼祥子》里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客观描绘的统一,是这部小说能够成为北京文化“名片”非常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