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式建筑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建筑.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官式建筑嘉应观建筑特征研讨建筑艺术建筑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的建筑特征研讨-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嘉应观山门构件数据分析 山门是嘉应观建筑群体的开端,也是建筑序列的开头山门明间面阔3.70m,东西次间面阔为 3.585m,通面阔为 10.870m,通进深 5.540m,梁架为五架梁抬梁式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后檐檐柱柱高为 4.750m,斗拱高:0.7m;五踩重昂斗拱的斗口为 60mm,屋顶部笼罩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调娇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 手书圣旨 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那么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山门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2∶35;那么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山门五架梁高厚比为:21∶17;那么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山门三架梁高厚比为:1∶1;那么例 额枋高厚比:5∶4,山门大额枋的高厚比为:17∶10;那么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山门平板枋高厚比为:31∶24; 那么例中脊檩直径为:4 斗口~4.5 斗口,山门脊檩直径为:4.5 斗口;那么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2(见表 1)。
那么例中随脊檩枋高厚比为 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那么例中上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山门金檩直径为:4.5斗口;那么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山门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为:21∶13;那么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山门随金檩枋的宽厚比约:1.4∶1;那么例中下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那么例中挑檐檩为 3 斗口,山门挑檐檩约为 3 斗口表 1 中数据说明: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对比,和清那么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大额枋、金檩垫板,较清那么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完全符合清那么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山门的用材的不规矩性 屋面檐步架的举折为 0.567,脊步架的举折为 0.673,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定为“五举拿头”,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屋面曲线缓而美好(见表2) 嘉应观 殿构件分析 殿位于嘉应观的其次进院落,也是整个寺观建筑的高潮片面, 殿面阔七间,明间面阔:4.20m;次间面阔:3.88m,稍间面阔:3.24m。
通进深:10.42m斗拱通高:0.845m;檐柱高(到挑檐檩下皮):5.665m,梁架为七架抬梁式梁重檐歇山(见图 1~图 3) 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那么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 殿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约为 2∶29;那么例中七架梁高厚比为:8.4∶7, 殿七架梁高厚比为:28∶23;那么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 殿五架梁高厚比为:23∶18;那么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 殿三架梁高厚比为:7∶8;那么例 额枋高厚比:5∶4, 殿大额枋高厚比为:43∶32;那么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 殿平板枋高厚比为:5∶3;那么例中脊檩直径为:4 斗口~4.5 斗口, 殿脊檩直径 4.5 斗口;那么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 殿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为:8∶3;那么例中随脊檩枋高厚比为 1.2∶1, 殿随脊檩枋的高厚比:5∶4;那么例中上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 殿上金檩直径为:4.0 斗口;那么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 殿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约:3∶1;那么例中随上金檩枋宽厚比:1.2∶1;那么例中下金檩直径:4 斗口~4.5 斗口, 殿下金檩直径约为:3.8 斗口;那么例中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4∶1, 殿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11∶3;那么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 殿随下金檩枋的宽厚比为:17∶13;那么例中挑檐檩为 3 斗口, 殿挑檐檩约为 3斗口。
表3中数据说明 殿构件与清“官式”相对比小的构件除了脊檩、 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 屋面的举折檐步为:0.555,金步为:0.678,脊步为:0.858,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为“五举拿头” 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屋面曲线缓而美好(见表 4) 结语 根据以上数据的比较分析:武陟嘉应观山门和 殿两座建筑构件的尺寸等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有:山门脊檩、金檩的直径和 殿的脊檩、上金檩直径是严格遵循《工部工程做法》的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相差相对较大的有: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4;随脊檩枋高厚比为 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其余的布局构件尺寸或略大于或略小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 构件本身的尺寸: 殿构件与清“官式”相对比小的构件除了脊檩、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对比,和清那么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 大额枋、金檩垫板,较那么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
完全符合清那么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 殿的用材的不规矩性 屋面曲线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而 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但屋面曲线处理的却线缓而美好,造成这样的理由有:1)布局木构件由于年久受潮等理由导致构件变形,在测量的过程中有失误致使尺寸有变化2)即使是统一思想指导的“官式”建筑,在地方的传承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多元性和地方性的各种可能在同一座建筑中斗拱的高度与檐柱高比在各个时期由于斗拱布局受力的退化而变化的嘉应观山门的斗拱与檐柱的比约为 16%, 殿的斗拱高度与檐柱的比约为:15%这个比例“唐代为 40%~50%,宋、金时期约为 30%,元代为 25%,明代那么减为 20%,清代故宫太和殿斗拱高度为檐柱高的 12%”[3],用这个比例来衡量建筑的年头,这是很接近清“官式”建筑的 我太热爱这篇作品了,太热爱了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