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docx
7页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以下是我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他是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闻名诗歌 (同学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伴侣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观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现,同学诵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生:风流潇洒 生:“风流天下闻”足见他的风流;“白首卧松云”,可以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满意 师:马茂元先生在《中国文学史》里说,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今日我们学习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将展现怎样的一个孟浩然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出它的神韵板书课题) (同学开头自由朗读后,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
我把这首歌稍稍做了改动,请同学们看看这样行不行?(PPT展现) 山寺钟鸣昼已昏, 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生:不行 师:为何不行呢?我看挺好的先看标题“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点明时间“夜”,“余亦乘舟归鹿门”指明“归”,最终两句照应“鹿门歌” 生:感觉少了点味道 师:什么味道呢? 生:诗的味道 师:诗的味道,说得很好换句话说,被删掉的地方,就是诗歌出味的地方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删除诗句的诗味 生:“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出了渡头的吵闹 师:为何要写渡头的吵闹呢? 生:为了反衬出山寺的幽静 师:为了写环境的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假如以动写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方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莫非仅仅是用动来反衬静吗? 生:不是别的我不知道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什么地方要重读? 生:“喧” 师:为何要这样处理呢? 生:一个“喧”字描写出尘世的吵闹,这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比,可以隐模糊约感觉到那种超脱的情怀。
掌声) 师:那为何“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我们先来读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 (同学齐读) 生:江村和鹿门,由于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白的隐逸情怀 老师:你读读,大家一起来观赏观赏 (同学范读,掌声 师:情感充足,但抑扬顿挫的味不够江村”应当如何读?应当用上扬调,“鹿门”要用平直调,声音可以略低,重读不肯定要声音大,用虚声,也是一种强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四句,然后大家争取把它背下来 师:刚才四句表达了的隐逸情怀接下来大家来看这四句有什么特点? 生(齐声):写景的句子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假如缺了景语诗就乏味了观赏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联想和想象鹿门月照开烟树”是怎样一种景色呢? 生:朦胧美,月光衬托的美 师:请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生: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了我的心头上,悄悄地、静静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闲逛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师:写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一落,一铺,一洒 生: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而下,似乎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覆盖在树林上,我沉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师:她是如何写月光的呢?淡淡的,像薄纱,如薄雾,似轻烟,用比方的修辞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的确很美刚才她用了一个“沉醉”,有道理吗? 生:有由于后面一个“忽”,说明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由于朦胧的树被朦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沉醉了 师:联系语境来品读诗歌,值得学习诗歌中“开烟树”为何用一个“开”呢?树如何开啊? 生:其实这里是写树像花一样美,朦胧可人一般开放,表现出的喜悦之情 师:行文至此,流露出一种喜悦与潇洒之情那么“岩扉松径长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生“安静”的意思,由于这里除了外,没有人来居住,“寂寥”还有无奈的意思 师:那“自来去”是什么意思呢? 生:逍遥拘束 师:前面你讲他无奈,后面又是逍遥拘束,似乎有点自相冲突啊? 生:他是一个假隐士,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同学大笑!) 师:作何解释? 生:他在40岁的时候去过长安,还给张九龄丞相写过一首诗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师:写了这首诗就说他是假隐士,理由好像不太充分吧?刚才你运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诗歌,很好;假如我们再联系诗歌来谈谈,就更好了寂寥”应当有一种落寞和无奈之情吧那为何有这样的感叹呢?我们还是结合这首诗歌来谈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的一首干谒诗,盼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最终张并没有赏识他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话说,孟浩然去了京城长安后,王维特别观赏他的才华一天早上,王维邀请孟浩然去沟通诗歌创作,唐玄宗突然驾临,情急之下,孟浩然便躲到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实情,照实禀告玄宗笑了笑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么一个人,出来吧于是,孟浩然从床底下爬出来拜见唐玄宗说:“你带诗来了吗?”孟浩然说:不巧没有带来于是唐玄宗就让孟浩然背诵几篇听听,于是孟浩然就背起“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唐玄宗皱起眉头,很不兴奋地说,朕并没有不要人才啊,是你自己不求进取!结果,孟浩然被打发回家了 当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好推断,不过这首诗的确说明孟浩然有怀才不遇的情结。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寂寥”还掺杂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无奈的—— 同学(齐声):隐者板书“无奈的隐者”) 师: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然归园田,最终还不是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刚才删掉的两句是写景的,从前删掉的两句是—— 生(齐声):写人的 师:我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诗歌中假如有人的活动比如我们以前学的“最喜小儿无赖”—— 生(齐声):“溪头卧剥莲蓬” 师:“卧剥”二字写出了田园生活的闲适 师:“夕阳西下”—— 生(齐声):断肠人在天际 师:“断肠人”的消失,让诗歌有了动感,凸显苍凉那么这首诗歌的味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通过尘世中的人来反衬或对比来写自己的隐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
比您改写的诗歌更具诗歌味 师:说得好,我接受批判诗歌不是简洁的谈论和抒情,必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来言志来抒情,观赏诗歌要知人论世,但更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最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 师:推举大家阅读一本书《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这里面有孟浩然的故事,下课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