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docx
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争鸣辩论网 来源: 商辩的日志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议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 → 根属 → 解决 → 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依次,反而理应是「解决 → 根属 → 需要 → 损益」 这两种依次,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那么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譬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安逸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可能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理由有好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务必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理由)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究察觉,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好、低廉,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根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才能? 譬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巩固筹划,计划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梦想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筹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筹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务必要先搞领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理由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 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理由有好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缺乏,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所以,假设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或许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假设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片面的理由,确实是来自警力缺乏;那么随着厘清这片面理由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料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二、确认根属,是扩大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 另外,在前述看病的例子中,那位医生在察觉了肚子痛是根属于胃溃疡后,除了建议药物与手术,他也可以选择持续向下挖掘,去探索造成病人胃溃疡理由(找出更深层的根属)此时,医生或许会察觉:原来病人之所以会长期胃酸分泌过多,是由于他平日的精神压力过大于是,医生便可以提出种种抒解精神压力的方法,以减轻病症产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接着,要是这位医生还不得志,持续向下挖掘,他就能再找出造成病人精神压力过大的理由,然后,再找出其理由的理由……结果,病人之所以精神压力过大,是由于夫妻口角;而夫妻之所以口角,是由于家境贫困;而家境之所以贫困,是由于中年失业;而中年之所以失业,是由于阿扁执政…… 于是,每向下挖一层,这位医生就会察觉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离婚、抢银行、换总统),可是,由于每向下挖一层,解决方案就会变的更间接,变量更大(例如:抢了银行后,家境就不再贫困,夫妻就不会口角,精神就没有压力,胃就不会溃疡,肚子就不会痛……),故虽然解决方案的的选择增加了,却不确定通的过损益的检验。
当然,除了垂直回溯,这位医生也可以试着横向斟酌:从这位病人的肚子痛中,找出其它可能的共因这种处境,叫做「多因一果」──亦即这位病人之所以会肚子痛(果),乃是根属于下面几项因素共同成立的结果:首先,是由于他的体内有胃这个器官(共因一);其次,是由于他的胃发生了溃疡(共因二);再者,是由于他的胃部有感知神经作用(共因三);结果,是由于他的脊椎将痛的感觉传递到了脑部(共因四)……而只要上述任何一个因不存在,就不会产生果 所以医生得志病人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一、割除整个胃,二、治疗胃溃疡,三、服食止痛剂,四、脊椎神经阻断……不要觉得这几种方法很蠢,由于所谓的平静疗护,就是从这个方向去斟酌的;而安乐死,那么更是找出了会让世间全体病人感到肚子痛的最大共因──由于人活着(至于上述方法值不值得,就是价值判断了)! 附带一提,相较于上述的例子,佛教找到了另一种痛楚所根属的共因:他们认为一切世间的痛楚,都是根源于人有感受、有分别所以这位病人若是能执意修行,进入无增无减、无苦无乐、无生无死、无思想觉 受,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一切灭尽、安宁无形的涅盘境界,那么他就会察觉,任何肉体与心灵上的痛楚,便都是假的、虚妄的(这是一种完全靠价值转变来解决病人需要的方法)。
到此,我们终于大致了解了医生模式,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推销员模式 二)推销员模式 什么是推销员模式? 譬如说:某位推销员按了某户人家的门铃,对屋主说:「您好,请问您想买一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吗(你是否想采用我的解决方案)?」此时,屋主面无表情,回复道:「不,我不想买(我没有需要)!」 此时,假设推销员摸摸鼻子就走,那么,他就不是推销员了所以他确定得先想出一套理由,好让屋主觉得:我理应要采纳推销员所建议的方案所以推销员务必先问问自己:要在什么处境下,人们才会需要一台「贵妇人」呢(要在什么样的需求下,对方才会采用我的解决方案)? 于是,这位推销员开头留心研究他的榨汁机他察觉:贵妇人果菜榨汁机有大量特点──某些特点,像是造型心爱、价格低廉、自动清洗装置……是「贵妇人」所独有的,别家的产品都做不到(这些特点,根属于「贵妇人」);而某些特点,像是能打果汁、滤残渣、不锈钢刀刃……那么是不管哪一家产品,只要是果菜榨汁机,通通都会都有的(这些特点,不根属于「贵妇人」) 接下来,这位推销员得持续想:这些「贵妇人」所独有的特点,能为人们得志什么需求呢(探索出根属于解决方案的需要)?可能心爱的造型,可以让它成为厨房装饰的一部份?可能低廉的价格,可以吸引住宿舍的穷学生?可能便当的自动清洗装置,能让懒惰的老公都会乐于打一杯果汁给家人? 不过,为了让最顽固的顾客点头,在找出适当的需要之后,推销员还得要想手段扩张这些需要的质与量:或许,他可以强调厨房布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愉悦的厨房气氛能让烹调弥漫情趣,其对促进夫妻生活的影响,啧啧啧,更胜印度神油(提升需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或许,他也可以指点顾客,假设他每次使用榨汁机后都能省下特别钟的清洗时间,那么,一位上班族每年就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个小时,相当于多了五天年假(累积需要当中所隐含的数量)。
结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无论「贵妇人」的价格有多低廉,都不成能是免费的所以,在推销员陈述完他的种种理由后(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需要性),这些理由是否值得付出代价来得志,还是要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才能做出最好的抉择(当然,所谓的最好,也必然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推销员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根本流程 (三)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的对比 好,让我们先暂停,好把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做个对比我想,写到这里,大家理应都已察觉:这 两种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在于他们的目的不一样前者是要解除病痛,后者是要卖出商品;所以医生斟酌的,是要为病人找出解除病痛的方案,而推销员斟酌的,是要为顾客找出添置商品的理由 对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病痛(需要)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病人怨恨肚子痛时,医生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热爱治疗肚子痛,你可不成以改成牙痛?因此,医生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需要下,确认根属于此需要的理由,进而探索全体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对推销员而言,处境刚好相反,他所面对的商品(解决方案)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公司生产榨汁机时,推销员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热爱卖榨汁机,可不成以改卖台灯?因此,推销员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解决方案下,确认根属于此方案的特点,进而进展全体可能的需要」。
而假设换个大家对比熟谙的政策性命题作例子,那么,医生模式所议论的问题就是:台湾应如何解决能源危机(能源危机是题目所设定的需要,议论的目的,是找出能解决危机的方案)?而推销员模式所议论的问题那么是:台湾是否应持续兴建核电厂(兴建核电厂是题目所设定的解决方案,议论的目的,是找出让人同意兴建的理由)? 再者,假设我们把前面所提到关于「贵妇人」的种种特点,做个进一步的分类,我们就会察觉: 首先,有些特点,是几乎一切物品都具备的,例如占空间、有质量……而有些特点,是专属于电器用品的,其它物品(如桌椅、草木)都不具备,例如要耗电、会短路……又有些特点,是专属于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如电视、冰箱)都不具备,例如打果汁、滤残渣……还有些特点,却是专属于贵妇人果菜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包括其它榨汁机)都不具备,例如专利的造型、创新的清洗装置…… 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个值得议论的问题:身为一个推销员,他能够使用一个不专属于「贵妇人」(不根属于解决方案)的特点,来创造需要吗? 假设,某位推销员按了门铃,然后对前来开门的屋主说:您好,马老先生,我知道您是位书法家,所以当您在挥毫的时候,假设纸会滑来滑去,想必确定很麻烦吧(让纸不会滑动,是书法家的需要)?而这个问题会发生,其实就是由于您的宣纸份量太轻(纸张会滑动,根属于它的重量缺乏以抵销笔墨的附着力),因此,只要有个东西把纸压着,就不会有事了。
好在,您今天是遇到了我,由于本公司生产的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净重足达五公斤(解决方案),用来当纸镇,十足是八风吹不动十足可以让您写字时,稳如泰山,挺立不摇(利益)! 好,先不管马老先生结果买了没有,在此,我们先问问自己:这位推销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添置「贵妇人」),有没有产生利益?或着,问的更领会一点:该架构所看法的利益(压纸),是否应被裁判供认?或着,问的更严重一点──这个架构,有没有初步成立? 对此,我曾听过两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认为这位推销员的架构虽然初步已成立,其利益亦获供认(虽然微小),可是由于反方(顾客)能够轻易的提出更有利的替代方案(捡个路边的石头当纸镇),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将会很轻易在稍后的损益比中落败不过,由于持此论的裁判,是以场上实际进入的损益议论作为判决点,所以若该比赛的反方未主动对正方的微小利益提出驳倒,那么此类裁判便认为其不得不「含泪判正方赢」──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反方,课以较高的的驳倒责任 而另一种少见的说法,那么是认为这位推销员所看法的利益,并不根属于其解决方案,亦即他只论证了顾客可以(Could)买「贵妇人」当纸镇,却没论证顾客理应(Must)买「贵妇人」当纸镇,因此,根本不用进入驳倒环节,他的立论就已经初步不成立──换言之,这类裁判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