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doc
7页第一章 引言一、 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二、实习要求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三、实习任务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2、绘制松岭峪地区A—B图切地质剖面图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四、区域地理概况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第二章 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年代地层单位代号及接触关系岩性分布态势构造阶级震旦系Z以片岩、大理岩为主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 加 里 东 阶段 下寒武统∈1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中上寒武统 ∈2﹢3以板岩、变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下奥陶统O1以板岩、千枚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下泥盆统D1以砾岩、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 印支海西阶段 中泥盆统D2以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下石炭统C1以砂岩、页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中石炭统C2以砂页岩、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下三叠统T1以灰岩、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古新统E1以砾岩、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燕山阶段始新统E2以砂岩、页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 喜 马 拉雅山阶段渐新统E3以页岩、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新近系N以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山顶第四系Q以砂砾泥土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 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八个构造层:Z,∈1—O1,D1-D2,C1-C2,T1,E1-E2,E3-N,Q。
其中Z与∈1—O1角度不整合,∈1—O12与D1-D2角度不整合,D1-D2与C1-C2平行不整合,C1-C2与 T1平行不整合,T1与E1-E2平行不整合,E1-E2与E3-N角度不整合,E3-N与Q角度不整合第三章:地质构造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第一节 褶皱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从该松岭峪地质图上可知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现列表对各褶皱进行概述褶皱类型两翼地层核部地层形态轴面倾角一翼倾角另一翼倾角分布态势松岭背斜D2、C1、C2D1直立褶皱∠89°约33约35分布在松岭一带彩云岭背斜D2、C1、C2D1倒转褶皱∠75约4570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红石崖向斜E1E2直立褶皱∠881010分布在红石崖一带范村背斜∈1、∈2Z斜歪褶皱∠78°6063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毛村向斜∈1、∈2﹢3O1平行褶皱∠55°5555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其中:松岭背斜:松岭背斜长约15公里,宽为5公里,呈ES20-35°,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北西方向背斜逐渐消失不见,发育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出露由此可以知道此地活动较为激烈又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形成时代约为E1-T1之间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2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依次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45°﹑40°、30°、30°,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岩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60°,两翼岩层倾向都是220°背斜中还出露有花岗闪长岩背斜性质为倒转褶皱,形成于E1-T1之间红石崖向斜: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1、E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E2,两翼地层为E1,即中新两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 Z、∈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1、∈2﹢,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由于有断层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1、∈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O1,两翼地层为∈1、∈2﹢3,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裸露在原地岩块之上,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一些小褶皱:小型褶皱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云岭山、黄村、白玉山一带第二节 断裂 断层是地壳岩石体中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破裂构造断层发育广泛,是地壳中最重要的构造类型,其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断层主要由构造运动产生,也可以由外动力地质作用产生,只是规模较小断层一般有几个断层要素,最基本的断层要素是断层面和断盘断层面是一种面状构造,是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形成两部分并借以滑动的破裂面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从图中读图可知有五个(F1-F5)主要断层和一系列中、小型断层,。
现列表分别对各断层系进行概述:标号类型全长上盘方向下盘方向断层面倾向及倾角方位F1逆冲断层约15km南西盘北东盘220°∠30°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F2逆冲断层约12km南西盘北东盘220°∠24°陈村-范村-毛村一带F3逆冲断层4.5km南西盘北东盘320°-220°26°-30北起刘村,穿过任村,延伸到图外F4正断层约3km南西盘北东盘45°杉岭附近,为北西-南东向延伸F5正断层4.5km离洪村为1公里左右,其一端延伸到图外其中: F1断层:为逆断层,位于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为北西-南东向延伸,为四个断层中最大的一个,产状为220°∠30°,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上盘地层形成褶皱,有地层缺失,下盘地层中只出露有下石炭统砂岩F1大断层同时也受到性质未明的小断层切割而错开,与金沟处岩浆岩共同产生,F1断层形成于T1之后 F2断层:为逆断层,位于毛村,范村,陈村一带,为北西-南东延伸,断层产状为220°∠24°,分析图可知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上升盘为一背斜构造,核部为震旦系,下降盘为一向斜构造,核部为下奥陶统,有地层的缺失与重复断层在丁村中有辉长岩岩体侵入断层形成于O1之后。
F3断层:为逆断层,位于刘村,任村一带,为北西-南东向延伸断层倾向为320°-220°,倾角为26°-30°,分析图可知,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北西方向上有辉长岩与花岗岩岩体出露F3断层切割辉长岩岩体,但又被花岗岩岩体侵入,形成于Pt2-O1之间 F4断层:为正断层,位于杉岭附近,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倾角为45° 分析图可知北东盘为下降盘,南西盘为上升盘北西方向上有辉长岩岩体出露,断层被岩体侵入,形成于Pt2后F5断层:为正断层,位于离洪村为1公里左右,其一端延伸到图外,中间被两个后期形成的小断层切断,造成各段断层的走向不一致,上端走向为ES45-50°,中断走向为ES15-20°,下端走向比中断走向更平缓断层发育很晚,形成于古新统(E1)之后中、小型断层:在松岭背斜的两翼非常的发育,造成好多地层破碎带,并使松岭背斜的核部变大在彩云岭背斜也有发育,但发育不太不完整有些断层为平移断层(松岭背斜左上角断层),大部分为正断层或逆断层,走向大致为南偏东方向,且形成时间很晚第四章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固化而形成的主要由硅酸盐物质组成可以形成侵入岩(深成岩)和火山熔岩(火山岩或喷出岩)以及浅成岩和次火山岩。
它们都构成简单的或复杂的岩浆岩体岩浆岩中长石含量最多,占整个岩浆岩成分的 60%之多,其次为石英本区中发育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以及辉长岩三种类型 一、花岗闪长岩 岩体主要分布于F1断层附近以及香溪附近 花岗闪长岩体(r﹠),分布在彩云岭背斜、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一带,裸露的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早期(T1)之后;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与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体一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 松岭峪地区花岗闪长岩要形成于T1 后 二、花岗岩 岩体分布于金沟,刘村以及松岭处,形成时代晚于F1,F3形成的时代,分别形成于F1形成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