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度的人际边界.docx
4页适度的人际边界一.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二. 教学理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小学高年级的部分提到,“引导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人际关系越好的人,他们的心理界限越明确,反之越模糊三. 学情分析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同伴交往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很大部分他们很看重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对于友情中矛盾的处理却不擅长当有朋友侵犯自己的边界时,学生不懂得如何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维持好和朋友的关系他们担心守护边界会破坏友谊四.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边界2) 能力目标:学会保护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3) 情感目标:体验自尊、自信、自主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感五. 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应该有彼此的边界当他人越界时,自己需要温和而坚定地维护边界六.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感受边界】1. 给每组发一张A4纸,要求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画一座代表自己的房子(强调这座房子代表自己)2. 展示每组的房子,引导学生发现每座房子之间存在着“一根无形的线”把自己和别人的房子分隔开来。
3. 教师:大多数小组都不约而同地将白纸分成了六部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别人的房子紧挨着你的房子,你感觉如何?4. 进入课题: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一条边界线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让他人控制和侵犯第二环节:认识边界】1. Ppt展示以下内容,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这种做法让你觉得不舒服,请在纸上画哭脸;如果这种做法没有让你不舒服,请画笑脸1) 朋友让我把作业借给他抄;(2) 朋友把你的秘密告诉了别人;(3) 同学没有经过同意就用你的文具;(4) 朋友指出你的错误;(5) 室友把ta的衣服放在你的床上2. 在以上事件中,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画△,没发生过的画○3. 自己思考:看看自己的答案,有哪些事情是发生过在自己身上但自己却无法接受的?4. 小结:人际边界是指自己和别人可以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我们需要为自己划一条清晰的界限有同学可能会担心这样子是不是会造成大家不喜欢自己,其实心理学家做了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越好的人,他们的心理界限越明确第三环节:保护边界】1. 播放以下两段录音:录音一:我和A是好朋友,平时她总爱让我帮她做这做那,虽然我心里不太愿意,但考虑到都是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所以都帮她做了。
可是,她昨天竟然让我和她一起撒谎骗老师,我不能忍受,但是她却说她一直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我心软了……录音二:有一次数学课上,同桌直接用了我的量角器,其实我最不喜欢别人不经过我同意就拿我的东西了,可是考虑到他或许是急用,再加上我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没有跟他表达我的意思没想到,之后,他隔三差五的拿我东西用,我觉得一点都不尊重我,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2. 让学生体验一下两位主人公的感受,思考一下主人公该怎么做,以小组为单位,将情境表演出来3. 教师选择两个小组分别在班上表演这两个情境4. 提问:别人越界时怎么办?——温和而坚定地拒绝(1) 表明态度:小A,我不能帮你这个忙2) 说明原因: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老师撒谎3) 提出建议: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在纸上,交给班主任,我想她会原谅你的4) 注意:一定要温和而坚定第四环节:结束】1. 课堂总结:没有空隙的拥挤面团,注定成为不了圆圆的丸子没有距离的友谊,也注定因捆绑而闹矛盾拥有边界感,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能为自己带来尊重,才能拥有舒适的人际关系2. 理清自己的人际边界:想想在与朋友的互动中,哪些是你能接受的,哪些是你不能接受的,把他们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