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 导语:《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我为您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接待阅读! 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头出仕,任官十三年,一向厌恶官场,敬仰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结果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查,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愤怒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役渊明天性酷好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梦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究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决定归隐 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辞官之初,表达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对官场的熟悉以及对人生的思量,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概括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恬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梦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布局安置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表达,韵文辞赋那么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来'和"兮'都是语助词,无义辞,在汉代往往与赋并称为"辞赋',源于"楚辞',是一种抒情赋,同样讲究文字与韵节。
全文描述了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颠峰 全文描述了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体验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敬仰,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理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理由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流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外观理由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那么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敬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自身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成挽回,未来那么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那么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接待,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欣喜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由于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等候于门,那是由于爹爹此后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接待的安置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萧瑟,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清晰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那么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