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江苏省盐城市东台镇海丰中学2022年高一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收藏

编号:34697809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0.31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3-12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江苏省 盐城市 东台 海丰 中学 2022 年高 生物 模拟 试题 解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镇海丰中学2022年高一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参考答案: B 2. 一棵桃树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                                        A.细胞------个体                           B.细胞一器官一组织一系统一个体 C.细胞一组织一系统一个体                  D.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个体 参考答案: D 3. 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的是(  ) A.二氧化碳排出组织细胞 B.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C.氧进入肺泡细胞 D.甘油进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参考答案: B 【考点】3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解答】解:A、二氧化碳排出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A错误; B、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B正确; C、氧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C错误; D、甘油进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都含有纤维素 C、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糖类并释放能量,直接利用的糖类是葡萄糖 D、组成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参考答案: B 5.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下列哪组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 A.白眼(♀)×白眼(♂)       B.杂合红眼(♀)×红眼(♂) C.白眼(♀)×红眼(♂)       D.杂合红眼(♀)×白眼(♂) 参考答案: C 6. 能够产生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六种基因型的杂交组合是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参考答案: B 7. 细胞学说揭示了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C. 细胞之间的差异性 D. 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参考答案: D 细胞学说没有揭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细胞学说表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没有揭示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B错误; 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细胞之间的差异性,C错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说明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名师点睛】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8.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蓝细菌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不可能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才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同物质 参考答案: D 【考点】3D: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3C: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胞、蓝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也可以水解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供生命活动的需要.ATP中的“A”是腺苷,即腺嘌呤和核糖,而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就是腺嘌呤,它们不是同一物质. 【解答】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具有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故A错误;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和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发光)和化学能(如蛋白质的合成),故B错误; C、有氧、缺氧条件下,细胞溶胶均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释放少量的能量,用于形成ATP,故C错误; D、ATP中的“A”表示腺苷,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两者不是同一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也有细胞周期 B.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C. 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D. 精原细胞只可进行减数分裂 参考答案: C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但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B错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以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精(卵)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精(卵)原细胞,又可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0. 以下各项除哪一项以外都是所有原核细胞所具有的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膜      D.水 参考答案: C 11. 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2009年首先爆发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下列有关DNA和R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布上,真核细胞中的DNA全部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全部存在于细胞质中 B.从化学组成上,DNA与RNA的碱基完全不同 C.结构上,DNA多为双链结构,RNA通常为单链结构 D.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NA才是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 C 12. 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下去,长大开花后取出一个成熟的花药,取其中的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  ) A.全部变蓝 B.全不变蓝 C.变蓝 D.变蓝 参考答案: C 【考点】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Ww,经减数分裂产生两种花粉W和w,比例为1:1. 【解答】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体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花粉W和w,比例为1:1.又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所以在成熟的花药中取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中有一半变蓝. 故选:C.   13. 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但是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是      A. Fe Mn Zn Ca       B.  Zn Cu B Mn      C. Zn Cu Mn K      D.  Mg Mn Cu Mo 参考答案: B 14.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 B.艾弗里及其同事经过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参考答案: C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艾弗里及其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出了DNA分子的衍射图谱,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1.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雄配子(A):雌配子(a)=1:1 C.雄配子:雌配子=3:1       D.一般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参考答案: C 16. 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某种试剂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单倍体                                B.能稳定遗传 C.高度不育                              D.含四个染色体组 参考答案: B 17. 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是 (  ) A.中心体        B.内质网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 参考答案: C 18. 下列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大肠杆菌、蓝藻、噬菌体 B.根霉、蓝藻、大肠杆菌 C.酵母菌、噬菌体、发菜 D.乳酸菌、念珠藻、大肠杆菌 参考答案: 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如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HIV等)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解答】解:A、噬菌体是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A错误; B、根霉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噬菌体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C错误; D、乳酸菌、念珠藻(蓝藻)和大肠杆菌都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苏省盐城市东台镇海丰中学2022年高一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6978093.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