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阳信县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背景

收藏

编号:34318402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95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04
  
9.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阳信县 生态 文明 建设 行业 背景
资源描述:
阳信县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背景 一、 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2020年后分两个15年,到2050年与我国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 目前,世界上关于生态文明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在这里,我简称为A模式、B模式、C模式。 (一)先增长后绿色化的A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国家先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高生态足迹,然后再降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的目标区域,这是发达国家的先褐色后绿色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人均GDP普遍在3万美元左右,人类发展指数在0.8以上,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左右,人均生态足迹普遍超过地球生态供给能力两倍及其以上。这实际上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道路。 (二)跨越式进入目标区域的B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状态,一步进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这意味着在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理论上,这样的思路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实践上,常常走不通。因为跨越式发展的B模式常常需要有高度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总是受到旧观念、旧制度、旧技术等状况的抑制,有效法先行者的惯性。 (三)追求有绿色竞争力的C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以上,人均生态足迹有走高的趋势,虽然超过地球人均生物承载能力,但是严格控制在不超过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水平即2.6地球公顷之内,特别是不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3.5地球公顷。这是一个宏伟的绿色发展目标,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就意味着我国用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C模式是相对可行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要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生态文明的原则来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中国式生态文明的实质是新工业文明问题。概而言之,我国未来的发展,既不是沿袭传统的工业文明,也不是提前进入后工业化的生态文明,而是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生态化的工业文明道路来。未来20-30年生态文明的主流,应该强调三个融入:一是融入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要从空间蔓延、物质浪费转向空间紧凑、物质集约;二是融入工业化转型,强调产业发展要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转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是融入现代化生活,强调生活模式要从拥有导向转向共享导向。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 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与保障机制、统筹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发展、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绿色化、普及生态文化观念意识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将阳信打造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治理高效、社会和谐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1)坚决贯彻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阳信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充分发挥生态阳信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和乡镇(街道)的主体作用,强化对相关乡镇及部门的督促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增加到实绩考核中;加大生态系列创建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 深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完成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全力做好环保督察保障工作。建立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2)建立县级生态环境委员会 全县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同责一岗双责,助推阳信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成立县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制定县直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从责任分工到考核问责的生态环保闭环责任体系。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体制机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河长制办公室,明确各级河长工作职责,重点实施治理污水、整治八乱、控水节水、生态提升、依法管护五大行动。目前阳信县在德惠新河、秦口河(沟盘河)、白杨河、东支流、沙河等15条河道和幸福水库等3座水库分别设县级河长,由县级领导担任河长,落实县级河长15名,乡镇段河长44名。建立了河长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办制度、河湖巡查制度、水域占用补偿制度等6项制度。全面实行林长制,制定林长会议制度、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实现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全覆盖,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推进森林、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压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 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入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多部门与司法审判衔接、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自2020年起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截至目前已针对8起案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2020年6起案件均已完结并通过专家验收。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试点。 (3)依法开展生态文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阳信县已完成山东阳信经济开发区、阳信国际工业园、阳信县陈楼工贸园区、阳信县西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原阳信县鲁北循环经济产业园)、阳信县陆港物流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山东阳信经济开发区、阳信国际工业园、阳信县陈楼工贸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下一步将依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持续落实其它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并积极沟通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规划的主管部门,落实规划环评相关文件,对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顶层设计: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017年10月18日,明确提出实现生态文明体制的转型升级,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内涵丰富,可谓集环境、生活、百姓、时代和社会之美于一身,囊括现代社会的五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核,而美丽中国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行动指南,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欣欣向荣,生态绿色宜居。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务必秉承开源节流的重要理念,优先实施保护和节约的举措,力求自然恢复,构筑两型社会的产业框架、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恢复自然的初始状态。首先,要实现产业结构上的转型。40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告诉,建立在牺牲环境之上的发展断不可取,即使获得一定的发展也不可持续。因而,理应大力构筑和完善生态发展的经济机制,以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着力点,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和金融的绿色发展,同时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和生产产业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力图实现绿色产业结构的突破。其次,助力消费和能源生产的转型升级。全方位地打造绿色、环保、安全、时效性强的能源机制,改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方式,杜绝一切铺张浪费和不合理的浪费,竭力打造绿色学校、社区、出行和家庭等,机关单位也要以身作则,以节约为荣。再次,大力倡导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要大力实施国家节能行动,在控制对资源开发与消耗的同时,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保障资源永续。最后,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污染监控、有害气体排放的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等绿化活动。 历史事实与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发展告诉,只有坚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对解决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心,也体现出国家的高瞻远瞩与高度负责的气魄与胸怀。 (二)公众意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公众生态意识是公众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 注重培养公众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意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致力于真、善、美的追求,因为它们是人格走向完善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科学致力于求真,道德致力于求善,审美致力于求美。因此,公众的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意识等的教育应该受到重视。通过生态科学意识教育,让公众以科学的眼光正确审视自然,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通过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使公众自觉地对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产生一种道德责任感;通过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公众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之中,从而悄无声息地消融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对立。 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传统消费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模式。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必将制约人的永续发展,甚至对人产生巨大的威胁和危害。绿色消费则提倡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想要使公众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就必须培养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阳信县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3184025.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