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
18页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江苏卷)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1题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图4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5.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6.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7~9题7.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 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8.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10.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1.该月份甲地盛行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12.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13.《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 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4-16题14.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1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1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 .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1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 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20.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21-22题2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题2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人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2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弓I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 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25-26题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9题)和选做题(第30题),共计60分27.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门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分)(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 3分)(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8分)对 策理 由开源方面▲▲节流方面▲区际协调▲ 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 有利影响: ▲ ; 不利影响: ▲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2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株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材料二:图16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材料三: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情况表(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 ▲ 2分)(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 ,影响其分布的主 导因素是 ▲ 2分)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 件4分) (4)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湖南省酸雨最严重的城市有 ▲ 等分析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6分)30.选做题:请在A、B、C、D四题中选定两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多做,则按所答的前两题评分。
A.[海洋地理]图17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3分)(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 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人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 ▲ 和 ▲ 2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人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3分)B.[城乡规划]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 , ▲ 2分)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 M、P、Q中 ▲ 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 ▲ 处,理由是 ▲ 3分)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3分)C.[旅游地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至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 ▲ 、 ▲ 等2分)(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2分)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闹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 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 ▲ 和 ▲ 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4)图20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 ▲ 2分)(5)图20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 ▲ ”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