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册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docx
68页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时 间预 定 进 度备注12.24-2.28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23.3-3.7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33.10-3.14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43.17-3.21第二节、第三节 53.24-3.28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63.31-4.4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74.7-4.11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84.14-4.18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94.21-4.25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04.28-5.2期中考试 115.5-5.9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25.12-5.16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35.19-5.23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45.26-5.30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56.2-6.6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66.9-6.13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76.16-6.20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186.23-6.27期末复习 196.30-7.4期末复习 207.7-7.11期末考试 教 育 教 学 目 标教育教学目标一、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的区域地理。
全书主要分为五章,各章之间逻辑连贯,层层递进涵盖了中国区域地理的各个方面,从省级区域到省内区域,再到跨省区域,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丰富详实,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共分6章内容,分别是: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学习,对中国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但学生间的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差距,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三、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如南方地区的水乡特色与农业生产、北方地区的气候与传统民居的联系等,认识到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分析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如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准确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特征,形成清晰的区域空间概念对比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如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异同,提升区域分析和比较能力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交通、科技、人才等),培养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探讨区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分析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农业、畜牧业、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发展状况,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提高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地理信息技术等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如绘制所在地区的简单地图,标注主要地理事物,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四、教学措施1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特别要深刻理解课标,吃透课标 2.注重导入,灵活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4.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答题技巧的指导 单 元 教 学 设 计单元名称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章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降水、植被、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本章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对区域地理作了宏观的介绍,侧重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本章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地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重要界线的意义,如何分析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对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所需要的中国地形分布、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具备了基本的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教科书的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基础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本章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指导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学习,首先要明确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差异;然后学习秦岭一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最后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主导因素单元教学目标1. 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和成因(综合思维)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区域认知)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范围和并说出划分依据(区域认知)单元教学重点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中国的地理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在知识结构上,从中国的地理差异入手,讲解造成地理差异的因素以及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再根据地理差异和人文差异,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在教学设计中会多运用地图,帮助进行读图识记,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提高学生空间位置的判别能力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主备人蔡志栋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授课人总备课数 1 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确定“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
综合思维】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人地协调观】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学法指导练习法教学准备中国疆域示意图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前置学习阅读教材,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五章第一课时自主预习导学环节导入新课提问设疑:大家喜欢旅游吗?我们中国这么大,有许多景色各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民俗,你都见过哪些?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导过渡: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如果做一次中国穿越之旅,无论选择哪一个方向,都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今天将让我们开启新的篇章,正式进入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中国的地理差异新课学习知识点一:地理差异显著1.中国的地理差异运用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气温的差异和影响(2)说出降水的差异和影响(3)说出地势的差异和影响(4)说出农业的差异和影响(5)说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复习回顾)展示我国山脉图并提问:在图中找到我国的秦岭山脉,观察秦岭山脉在我国所处的位置特征。
1)活动:学习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安排:观察课本第4页的图5.3和5.4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生活景观,举例说出秦岭淮河以北以南生活文化等方面还有什么不同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民居②展示我国长江和黄河冬季河道结冰情况让学生阅读分析提问:为什么冬季黄河有结冰期长江没有结冰期?(2)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探究①读图: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界线?②讨论合作: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当堂训练详见课件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一节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备课组长审阅: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主备人蔡志栋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授课人总备课数 2 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综合思维】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和尊重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指导练习法教学准备中国疆域示意图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前置学习阅读教材,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五章第二课时自主预习导学环节导入新课提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新课学习知识点二:四大地理区域1.活动:探究合作——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活动安排:活动安排: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A考虑主导因素是什么?(复习回顾)展示我国山脉图并提问:在图中找到我国的秦岭山脉,观察秦岭山脉在我国所处的位置特征学生分析并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相似,说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2)观察图5.5中的界线B,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B考虑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B与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学生分析并回答: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似,也就是秦岭一淮河一线相似,说明我们南方、方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