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2012届高中毕业生高三二模语文试卷.doc
12页湖北省武汉市 2012 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 23 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l50 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l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琥珀 落泊 舶来品 薄利多销 气势磅礴 B.惬意 切中 怯生生 扶老挈幼 锲而不舍 C.称道 嗔怒 撑门面 瞋目而视 瞠目结舌D.炽烈 桎梏 栀子花 博闻强识 鳞次栉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灰意懒 蜂拥而至 汗流浃背 出奇致胜B.真知卓见 盘根错节 掎角之势 按部就班C.来势汹汹 集思广益 疾风劲草 秘而不宣D.珠光宝器 行迹无定 惊涛骇浪万象更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 在台北 展出,这反映 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 ②最新报告显示, 2011 年 12 月 31 日,我市共增加十种来汉越冬的候鸟,种 类包括蓑羽鹤、淡眉柳莺、针尾沙稚等。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已经命令美国国防部 彻底调查此事,无论事件涉及到 什么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A.最终 合并 截止 不折不扣 B.最终 合并 截至 不折不扣C.终于 合璧 截止 不遗余力 D.终于 合璧 截至 不遗余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亿万消费者瞩目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麦当劳北京三里屯门店供应的鸡翅、 吉士片、甜品派存在超时存放问题,并有过期食品或掉落地面食品再销售的情况B.尽管 2 月 9 日美日韩达成了美国向朝鲜提供 24 万吨粮食,朝鲜停止核试验,但由 于朝鲜与美日韩的矛盾由来已久,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双方敌对的情结C.少林寺寺务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讲解团由近 20 名延字辈僧人组成,上岗之 前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主要是介绍寺院里边的一些人文景观、典故等,为游客服务D.此次震中位于南部瓦哈卡州附近地区,震源深度 17.5 公里,震中距首都墨西哥 城 300 多公里震区格雷罗州的官员称,有约 800 余栋房屋受损约 60 余栋房屋倒塌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呐喊》中的小说作品描写了华老栓、孔已己、阿 Q、祥林嫂等最普通人的 悲剧命运。
其中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B.《论语》20 篇中每篇的题目是由该篇第一章的开头的文字来命名的,如第一篇的 《学而》,就是从第一篇第一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选取开头的“学 而”二字而成的C.鲁侍萍在三十年后到周朴园家寻找女儿四凤,亲眼见到留在周家的儿子周萍殴打 三十年前才刚出生三天的、被周家赶出家门并遗弃在大年风雪中的儿子大海,这时她 大喊:“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大海,我们走!”毅然斩断留在周家的最 后一线情思和牵挂,决然而去D.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 姆莱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莱特没有喝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如果林语堂叫鲁迅闭嘴 泓冰据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过去很神圣的话语权,至今已觉不新鲜,咱有 论坛、微博、人人网,想说啥说啥 且慢,你说了你想说的,可是如果有人不想听,照样封杀你,叫你闭嘴,甚至罚你一票最近的一个案子,就颇让人拍案惊奇画家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判决结果。
郭庆祥曾在《文汇报》撰文,不点名地批评范曾画画时的流水线作业法,被判向原告范曾书面 致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7 万元——虽然这与范曾索赔的 500 万元相距甚远,但已经 构成对本已命悬一线、极其脆弱的文艺批评的致命一击因此,这显然是一个危险判例,其 影响力远超两位当事人的个人恩怨,或将成为一纸正常文艺批评与学术争鸣的“封口令”,百 家争鸣的舆论环境再一次雪上加霜,本已危乎殆哉的言论自由空间也会由此越来越逼仄北京昌平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是,“就本案而言,郭文(《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中 通篇对范曾的诗、画、书法、作画方式及人格分别做出了贬损的评价,如‘才能平平,‘逞能’ ‘炫才露己’‘虚伪'等,造成其社会评价的降低及精神痛苦,郭庆祥的行为已构成对范曾名誉的侵害 这让我立即想到鲁迅先生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鲁迅恐被罚得倾家荡产当年鲁迅在文 章中对梁实秋、顾颉刚、林语堂、郭沫若等众多文人作过很多“贬损评价”,甚至直斥梁实秋先 生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其“贬损评价”的烈度,远超郭庆祥批评范曾然而,并不曾见 梁实秋先生将鲁迅诉诸法律与鲁迅论战过的林语堂先生,却在《鲁迅之死》中称,“吾始终敬 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她 无私人意气存焉什么是大师的气度,林语堂可为表率其实,范曾先生本人也曾对沈从文、刘海粟、昊冠中、黄永玉等在行文上有过“贬损”之讥, 何曾见这几位与他对簿公堂呢?由是反观此案,如果是放在民国,放在鲁迅先生的时代,被批评者要么一笑了之,要么 也拿起笔来反诘、反攻击,但绝不会创造性地想到去“呈堂供述”,我们能想象鲁迅与林语堂、 与梁实秋对簿公堂,请法官裁决他们的笔墨官司吗?在一些国家的判例中,往往遵循这样的司法原则:对政府官员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 案的判决要慎之又慎,谨防伤及公民言论自由这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公众人物的言行直 接影响公共事务,应当接受公众监督虽然公众人物也享有包括名誉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 在内的人格权利,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更多为自己辩解的话语权,因此,在 司法实践中,往往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实行弱化保护这是做公众人物必须付出的 代价,他们在自己的角色利益中已经得到足够的补偿,所获社会尊重远超普通人,其社会地 位、权力和影响也使他拥有较强的抗御侵害能力 范郭案这一判决如果生效,恐怕所有批评性的舆论监督都将噤若寒蝉,或者怀揣人民币 才敢进行写作。
这样的如履薄冰,如何能让我们迎来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这也让我们在缅 怀民国先贤的时候,不能不别是一番滋味时隔一个世纪,我们在言论自由方面,究竟是进 步了,还是退步了? (选自《京华周刊》2011 年第 14 期,有删节)6.作者对“范郭案”判决,所持的基本看法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郭庆祥被判向原告范曾书面致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7 万元,违背了司法 审判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司法审判及其相关法规的严峻考验和挑战B.这是一个危险判例,这或将成为今后正常文艺批评与学术争鸣的“封口令”,使 百家争鸣的舆论环境雪上加霜,使言论自由的空间更加狭窄C.这一判决实在让人拍案惊奇这令作者立即想到曾对林语堂等文人作过很多“贬 损评价”的鲁迅先生,如果这一判决成立,鲁迅恐被罚得倾家荡产D.如果对“范郭案”的这一判决生效,所有批评性的舆论监督都将噤若寒蝉,没钱 的人就不敢写作,我国的文化事业就无法获得全面的繁荣和发展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质疑“范郭案”判决的理由的一项是.A.郭庆祥用“才能平平”“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贬损范曾先生,造成其 社会评价的降低及精神痛苦,已构成对范曾名誉的侵害。
B.范曾先生本人曾对沈从文、刘海粟、吴冠中、黄永玉等在行文上有过“贬损”之 讥,但这几位从来没有与范曾先生对簿公堂C.公众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更多为自己辩解的话语权,因此,.在司法实 践中,往往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实行弱化保护D.在一些国家的判例中,往往遵循这样的司法原则:对政府官员与公众人物的名誉 权保护案的判决要慎之又慎,谨防伤及公民言论自由 8.下列对原文意思的表述与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人拥有话语权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论坛、微博、 人人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B.一审判决的结果虽然与范曾索赔的 500 万元相去甚远,但已经构成对极其脆弱的 文艺批评的致命一击C.曾与鲁迅论战过的林语堂先生,却在《鲁迅之死》中表达了对鲁迅的敬重,体现 出林语堂的大师气度,堪为表率D.在正常的文艺批评与学术争鸣中,被批评者可以一笑了之,也可以拿起笔来反击, 完全没有必要去“呈堂供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人间训(节选) (西汉)刘安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
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 而擒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 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 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阳虎为乱于鲁,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而阳虎将举 剑而伯颐门者止之日:“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阳虎因赴围而逐,扬剑提戈而走门者 出之,顾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祛薄腋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 罪,而乃反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拘之,以为伤 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何谓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 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 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谬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 足以杀之此所谓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喝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 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 乎?”家畜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 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选自《淮南予·人间 训》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夫再实之木根必伤 再:两次B.顾反取其出之者 取:抓住C.而不伤者被重罪 被:受到D.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辟:开辟 10.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利害之反”的一项是(3 分)①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②楚恭王与晋人战手鄙陵,战酣,恭王伤而休 ③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④夫病湿而强之 食,病喝而饮之寒⑤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阳虎因为在鲁国作乱,遭到搜捕,在虎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守门人冒着生 命危险救助了阳虎,阳虎最终冲出了重围。
B.鲁国国君认为凡是受伤的守门人都是阻拦过阳虎的,应当受到重赏,因此放走阳 虎的那位守门人不仅没有判罪,反而受到了重赏C.文中着重分析了祸福产生的根源,认为利与害、祸与福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 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