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考试说明.docx
10页十堰市十堰市 201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数学学科考试说明数学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以下简称数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数学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 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二、指导思想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毕业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招生而进行的考试命题遵循有助 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原 则,确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2、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 质的理解水平,体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3、命题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试题在源于教材的同时又具有 一定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既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以满 足选拔不同层次考生的需求 4、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教学改革;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命题依据三、命题依据 数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课程目标” 与“内容标准”的规定为考试范围,参照《十堰市 201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方案》 , 以及我市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并结合我市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四、命题原则四、命题原则 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 文件精神命题要体现: 1、导向性: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理念,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所 设立的课程目标;促进师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通 过试题的正确导向,促使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 2、基础性:依据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试题体现基础性,基础题源于教材或作非本质性的 改动,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 3、适切性: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以及试卷形式要体现公平性,试题背景具有现 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 现实。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有 效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设计目标与评价的目标要一致 4、发展性:重视反映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 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 评分标准系统,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对选 拔性较强的试题,既要注意体现考基础、考能力、考应用、考衔接(初、高中衔接) ,还要 注重化归、归纳、概括和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和数学读写能力的考查 5、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试题要科学、严谨,有一定的思想 性、教育性,反映时代发展的热点、焦点与特征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做到试题形式、 答案标准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 生留有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避免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全卷满分为 120 分参加考试的学 生可以带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笔等进入考场,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 空题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 用题等,解答题要有解题的主要过程,关键步骤不能省略 全卷题型、题量和赋分分别如下: (1)全卷共 25 题,其中选择题 10 个,每小题 3 分,满分 30 分;填空题 6 个,每小 题 3 分,满分 18 分;解答题 9 个,满分 72 分 (2)数与代数约 58 分、图形与几何约 50 分、统计与概率约 12 分 (3)试卷中试题难点不完全集中,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试题按难度(难度 =实测平均分/满分)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 0.70 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 0.5 0~0.70 之间(包括 0.50 和 0.70)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 0.30~0.50 之间的试题为稍难 题,难度在 0.30 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控制三种难度的试题的合适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 值在 0.55~0.60 之间 (4)数学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解答结果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地方,否 则答案无效 六、考试内容和要求六、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试内容是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关于考试内容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分别用 A,B,C 表 示 了解(A):能对所学知识有基本的认识,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并能在具体 情境中进行辨认,或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并能指出此对象与有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B):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有关的数学 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C):能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运算等思维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及与 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实现对 特定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考试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考查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等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细目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有理数A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B 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无理数A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B 能根据要求,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 致范围平方根、 算术平方 根A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了解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概念,会 用根号表示非负数的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 B 会用平方运算的方法, 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立方根A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 B 会用立方运算的方法,求某些数的立方根数 与 代 数数 与 式实数A 了解实数的概念 B 会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考试内容考试要求数轴A 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相反数A 会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会求实数的相反数 B 掌握相反数的性质绝对值A 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实数的绝对值 B 会利用绝对值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化简问题和计算问题有理数运 算A 理解乘方的意义 B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 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C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问 题运算律A 理解有理数运算律 B 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运算近似数和 科学记数 法A 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B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代数式A 了解代数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B 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 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或几何 意义代数式的 值A 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 B 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或 特征,推断这些代数式反映的规律 C 能根据特定问题所提供的资料, 合理选用知识和方法,通过代数式的适当变形求代数式的值整式A 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整式的加 减运算A 理解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法则 B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 运算 C 能运用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对多项式进行变形,进一步解决有 关问题整数指数 幂A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B 能用幂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整式的乘 法A 理解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B 会进行 简单的整式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 C 能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相应的 代数式的变形平方差公 式、完全 平方公式A 理解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其几何背景 B 能利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 能根据需要,运用公式进行相应的代数式的变形因式分解A 了解因式 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B 会用提公因式、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 解(指数是正整数) C 能运用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的知识进行代数式的变形 ,解决 有关问题分式的概 念A 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B 能确定使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式的性 质A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变形 B 能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运 算A 理解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B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选用恰当方法解决与 分式有关的问题考试内容考试要求二次根式 及其性质A 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 条件 B 能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代数式作简单变形;能在给定的条件下, 确定字母的值二次根式 的化简和 运算A 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B 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化 简,会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C 会简单的分母有理化方程A 知道方 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数学模型 B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 质方程的解A 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 解是否合理 B 会由方程的解求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用观察、画图等方法估计 方程的解一元一次 方程A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B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C 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次方程 组A 了解二元(三元 )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知道代入消元 法、加减消元法的意义 B 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二元(三元) 一次方程组 C 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分式方程A 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B 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 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会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C 会运用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一元二次 方程A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理解配方法,会用直接开平方法、配 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理 解各种解法的依据 B 能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确定二次项系数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判断根的情况 C 能利用根的判别式说明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及 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会运用一元二次 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不等式 (组)A 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B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组)不等式的 性质A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B 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数 与 代 数方 程 与 不 等 式解一元一 次不等式 (组)A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意义,会在数轴上表示或判定 其解集 B 会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 不等式组 C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问题函数及其 图象A 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 出函数的实例;会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 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B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C 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并用函数加以表示; 结合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推测;能结合 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一次函数A 理解正比例函数;了解一次函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