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x
15页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重难点】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3.正确评价岳飞抗金的事迹【学习过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具体措施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问题思考(1)材料:宋朝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有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
2)思考:据材料指出宋朝限制相权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的影响4.提示(1)举措:①分散相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三司掌管财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三者各自独立②强化监察机关对相权的监督2)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相权受到牵制,无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北宋政治衰弱地方:①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易错提醒: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加强中央集权应当适中5.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6.归纳总结:对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影响:①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的和议(1)背景: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2)过程:①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判断正误: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待,表明宋对夏保持军事优势×)提示: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以兄弟相称表明双方势均力敌;宋夏之间因历史传统,夏向宋称臣,但保持独立地位,宋夏之间的战争,宋屡战屡败,说明宋虽有政治优势但无军事优势③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深化理解: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2.宋夏的和议(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财政危机(1)原因:①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4.判断正误:(1)北宋政府给辽、夏“岁币”或“岁赐”,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北宋的做法是错误的×)(2)宋代的财政危机根源于冗兵、冗官的出现×)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②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训练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措施内容具体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6.问题思考:(1)材料(2)思考: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提示: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化理解: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当时社会问题的主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四、南宋的偏安1.宋金的和战(1)背景: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②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2)过程: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2.偏安局面形成:(1)背景: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3)深化理解: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3.知识图示:【能力提升】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应用:在北宋、辽、西夏对峙图上填写政权和都城的名称提示:A.北宋、东京;B.辽、上京;C.西夏、兴庆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说: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应用:这段材料印证了教材哪一观点?提示:材料支持了教材关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的论述;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应用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提示: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则“深可惧”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应用2:材料二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你如何认识这一评价?提示: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岳飞赤诚爱国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3.针对练习 对岳飞《满江红》的理解正确的是( )A.“靖康耻,尤未雪”,所指史实为“绍兴和议”B.“臣子恨,何时灭”,体现了岳飞的忠君爱国思想C.“怒发冲冠”,是针对南宋政权对他的诬陷迫害D.“收拾旧山河”,是要收复被契丹族占领的国土答案:B解析:“靖康耻”指北宋靖康年间,金军入侵,北宋灭亡的耻辱,故A项错误;“臣子恨,何时灭”表达出岳飞为君分忧,忠于王事的忠君爱国思想,故B项正确;“怒发冲冠”指对金军入侵和未能收复故土的愤恨,故C项错误;“收拾旧山河”指收复被女真族占领的国土,故D项错误。
教材疑难指导】1.(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提示:本题可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可取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2)不可取北宋的这一做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2.(P53)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提示:这些措施,从影响看有利有弊,从长远看弊大于利利: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弊:矫枉过正,过度的防弊之策导致国家规模狭小,气度不够广大;严密的法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剧政治腐败;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财政困难,军事较弱,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基础演练随堂巩固】1.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
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