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一.doc
15页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一、 而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可是”、 “却” 謇朝谇而夕替(出自《离骚》 ) 夫孰异道而相安(出自《离骚》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出自《荆轲刺秦王》 )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出自《鸿门宴》 ) 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出自《 鸿门宴》 )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出自《赤壁赋》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出自《赤壁赋》 )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出自《赤壁赋》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游褒禅山记》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自《游褒禅山记》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劝学》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出自《劝学》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劝学》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出自《过秦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出自《过秦论》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出自《过秦论》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出自《师说》 )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 “地” 等,或不译。
自前世而固然(出自《离骚》 ) 夜缒而出(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伏尸而哭(出自《荆轲刺秦王》 ) 荆轲和而歌(出自《荆轲刺秦王》 ) 自引而起,绝袖(出自《荆轲刺秦王》 ) 秦王还柱而走(出自《荆轲刺秦王》 )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出自《鸿门宴》 ) 项王按剑而跽曰(出自《鸿门宴》 ) 起,立而饮之(出自《鸿门宴》 ) 扣舷而歌之(出自《赤壁赋》 ) 倚歌而和之(出自《赤壁赋》 ) 顺流而东也(出自《赤壁赋》 ) 抱明月而长终(出自《赤壁赋》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出自《赤壁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出自《赤壁赋》 ) 客喜而笑(出自《赤壁赋》 ) 弃甲曳兵而走(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顺风而呼(出自《劝学》 ) 吾尝终日而思矣(出自《劝学》 )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出自《过秦论》 ) 赢粮而景从(出自《过秦论》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出自《过秦论》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出自《师说》 )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 “如果”、 “假使” 今行而无信(出自《荆轲刺秦王》 ) 虽一毫而莫取(出自《赤壁赋》 ) 锲而舍之(出自《劝学》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出自《师说》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入赵而璧留秦(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 “又”、 “和”或不译。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出自《离骚》 ) 可以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出自《荆轲刺秦王》 )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出自《荆轲刺秦王》 )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出自《荆轲刺秦王》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自《荆轲刺秦王》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出自《荆轲刺秦王》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劳苦而功高如此(出自《鸿门宴》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出自《赤壁赋》 ) 侣鱼虾而友糜鹿(出自《赤壁赋》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出自《游褒禅山记》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出自《游褒禅山记》 ) 来而记之者已少(出自《游褒禅山记》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出自《游褒禅山记》 ) 蟹六跪而二螯(出自《劝学》 ) 皆明智而忠信(出自《过秦论》 ) 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出自《过秦论》 )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出自《过秦论》 ) 天下云集而响应(出自《过秦论》 ) 序八州而朝同列(出自《过秦论》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 “并且”、 “就” 、 “接着”或不译。
偭规矩而改错(出自 《离骚》 ) 今急而求子(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朝济而夕设版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 又前而为歌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出自《荆轲刺秦王》 ) 图穷而匕首见(出自《荆轲刺秦王》 ) 拔剑切而啖之(出自《鸿门宴》 ) 拔剑撞而破之(出自《鸿门宴》 ) 羽化而登仙(出自《赤壁赋》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出自《赤壁赋》 )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出自《赤壁赋》 ) 而又何羡乎(出自《赤壁赋》 ) 耳得之而为声(出自《赤壁赋》 ) 目遇之而成色(出自《赤壁赋》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出自《赤壁赋》 ) 而卒葬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出自《游褒禅山记》 ) 有怠而欲出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 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出自《游褒禅山记》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出自《劝学》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出自《劝学》 ) 吞二周而亡诸侯(出自《过秦论》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出自《过秦论》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出自《过秦论》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师说》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出自《师说》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出自《师说》 )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毕礼而归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6、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出自《荆轲刺秦王》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出自《荆轲刺秦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 而人之所罕至焉(出自《游褒禅山记》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 7、表目的或结果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出自《荆轲刺秦王》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出自《鸿门宴》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外连衡而斗诸侯(出自《过秦论》 ) 会盟而谋弱秦(出自《过秦论》 ) 争割地而赂秦(出自《过秦论》 )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出自《过秦论》 ) 叩关而攻秦(出自《过秦论》 )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出自《过秦论》 ) 振长策而御宇内(出自《过秦论》 ) 履至尊而制六合(出自《过秦论》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出自《过秦论》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出自《过秦论》 )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出自《过秦论》 )陈利兵而谁何(出自《过秦论》 ) 转而攻秦(出自《过秦论》 )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 、之 (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 、"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又申之以揽茞(出自《离骚》 ) 公从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许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将焉取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唯君图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子犯请击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因人之力而敝之(出自 《烛之武退秦师》 ) (后“之”) 亦去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 臣愿得谒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秦王购之金千斤(出自《荆轲刺秦王》 ) 愿足下更虑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为之奈何(出自《荆轲刺秦王》 ) 太子闻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出自《荆轲刺秦王》 )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太子迟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出自《荆轲刺秦王》 ) 皆白衣冠以送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唯大王命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秦王闻之,大喜(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代第一人称“我”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愿大王少假借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轲既取图奉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出自《荆轲刺秦王》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出自《荆轲刺秦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出自《鸿门宴》 )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出自《鸿门宴》 ) 故听之(出自《鸿门宴》 ) 不能喻之于怀(出自《兰亭集序》 ) 倚歌而和之(出自《赤壁赋》 ) 耳得之而为声(出自《赤壁赋》 ) 目遇之而成色(出自《赤壁赋》 ) 取之无禁(出自《赤壁赋》 ) 用之不竭(出自《赤壁赋》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出自《游褒禅山记》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出自《游褒禅山记》 )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出自《游褒禅山记》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出自《游褒禅山记》 )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出自《游褒禅山记》 ) 谓之后洞(出自《游褒禅山记》 ) 入之愈深(出自《游褒禅山记》 ) 遂与之俱出(出自《游褒禅山记》 ) 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其孰能讥之乎(出自《游褒禅山记》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 树之以桑(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申之以孝悌之义(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未之有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 青,取之于蓝(出自《劝学》 ) 冰,水为之(出自《劝学》 ) 輮使之然也(出自《劝学》 ) 锲而舍之(出自《劝学》 ) 商君佐之(出自《过秦论》 )聚之咸阳(出自《过秦论》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出自《师说》 )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昭王闻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代词, “我”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感慨系之矣(出自《兰亭集序》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出自《兰亭集序》 ) 而卒葬之(出自《游褒禅山记》 ) 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出自《过秦论》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出自《师说》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出自《师说》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出自《师说》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出自《师说》 ) 均之二策(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