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案:明朝的对外关系.docx
4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郑和有关的遗迹在印尼的一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在马来西亚有座山叫三宝山,在非洲索马里有个村叫郑和屯,那这个郑和是中国的一个人名,三宝也是他的名字,那郑和到底是一个什么人物呢,为什么这么多个国家的这么多地方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呢?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多媒体展示材料:《明史▪郑和传》,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提示: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提示:时间:1405-1433年 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提示: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谊作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思考: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提示:客观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原因: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戚继光抗倭1.展示课件,介绍什么是倭寇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
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戚继光抗倭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4.启发学生思考: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提示:①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③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④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三、课堂小结: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实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国内已经落后了教学反思:本课介绍了两个历史人物:郑和与戚继光。
郑和本人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戚继光是个伟大的受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而且还是理论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