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选修下《石钟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doc
6页《石钟山记》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6.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丈山记[宋]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石梁,循两崖 循:沿着B.独其西阁为胜 胜:优胜C.前揖芦山 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D.不可殚数 殚:尽,竭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登上芦山,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2)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 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14.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5.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