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doc
4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第 1 章 古诗教学轻与重中国作为诗的国度,不仅诗歌创作名家辈出,诗歌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随着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比重的增加,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分配却越来越小,而是更多趋向于读懂、背会,具体体现为一“重”一“轻” 1.1 小学古诗教学之重既然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且还被收录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那么它一定能在好多意义层面上起到教化小学生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对小学生而言,美丑、善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他们仅仅是借助于事物表面来进行判断评价,并不能认清事物内在的价值,而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刚好弥补了这一漏洞所以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入选的古诗来说,大都是历朝名人脍炙人口之作,而且这些作品都是要求学生所背诵的这其中,有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都是极好的美育教材;也是表明应珍惜劳动人民成果的,如,李绅的《悯农》 《锄禾》这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陆游的《示儿》这些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还有抓住事物特征写状物的,描写深厚友情的等等。
但是这些在课本中占相当地位的古诗,在课堂学习中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效果1.2 小学古诗教学之轻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中,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注释、讲解,最多配以幻灯片等教材来辅助教学,学生记了、背了,但却不能真正意义上体会“古诗” 首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意境,很多诗歌学生可以背得像顺口溜一样,但诗歌的内容并没有触动他,并没有真正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其次,学生只是把词句读通了、读懂了,知道了作者所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却不能够体会诗中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对意境和形象的模糊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作者情感这样,就无法体会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这就像周而复始的恶循环一样不仅学生听的枯燥, 老师讲的也会乏味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背不想,教师开始填鸭式串讲久而久之,便忽略了古诗的内在含义以及古诗教学的意义不重视学生的审美与道德观念的培养,不注重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古诗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地位连下几个台阶,古诗教学开始变得无足轻重第 2 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古诗教学基于对以上古诗教学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2.1 利用学生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课本中古诗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篇幅短小并配有古色古香或豪迈山水的背景画。
有的意境深远,有的明丽清亮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文中就有这样一幅插图:空寂、苍翠的深林中,有穿古衣的长者与童子,有围着篱笆的茅草屋还有家犬,那曲曲折折得山路在隐约中不知道通向那深山老林的哪一处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眼球,看到这些,他们一定会去翻阅古诗再相比较课文而言,因为它的短小,学生们还是愿意读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朗诵,有些好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并激活兴趣朗诵不仅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而且还能体会诗的情感,增强教育成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采取范读、独自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与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时只需为学生准备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之中去读去诵,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 激发学生独立性就古诗而言,相比较古文还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但它毕竟也是古代人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比起现代语言又较为难接受许多诗词的意义并不能被学生理解,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生词与字,教师则需引导学生选择对应古诗的正确解释。
当然,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释例如:杜牧《山行》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在诗句中是“因为”的意思,这与今义完全不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空”是“天空”的意思在教学中和同学讲清这些古今异义的字词与一字多义的现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如果说想要更深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融入”当时的社会中, “亲身”去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为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提供一个有利的台阶而这些材料的收集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知比教师倾盆大雨式的讲解效果要明显许多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保持不同的见解与体会但既使是这样也应根据学情来决定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独立性也待培养,所以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占一定地位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则可以完全得以发挥2.3 尊重学生独特性现代小学生学习古诗,朗读和背诵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最难的应该是领悟诗中所表露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意境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想像力。
而对每首诗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想象思维,就像一个原点可以散发出无数条射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大胆想象,做到“只求心有所得,不求千人一面” 所以古诗教学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古诗表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对古诗所描绘的形象大都是见过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诗意把大脑记忆中的各种意象场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意,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思考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借助注释和诗歌语言显示出来的系统具体可感性,便可大体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便于交流而诗歌的内在情咸却在诗人寥寥数语的字里行间被体现出来,它并无正误之分它的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美的最好表达方式便是——通过学生独特的思维想像方式出现在其脑海中,使之成为一种可知可感的画面。
诗歌中的文字活了,学生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2.4 引导学生体验性课本中所选古诗都富有语句整齐、节奏鲜明、押韵顺口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已有所体会,但这些体会仅仅是停留在这些特点的表层——好读易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是不够的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重视朗读才可以不断升华学生的体会,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例如:李白的赠友之作《赠汪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充满愉快感激之情,而同是写好友别离之情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感情却不同于前者,后者流露的却是黯然惜别之意前者可以读得高昂轻快,后者应读得低沉迂缓然后指评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作者创作情感和诗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学习这些便容易一些其次言简意赅作为古诗的另一个特点来说,一定比古文好懂,但理解程度上要难于白话文、书面语虽然三者难易程度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相通的地方——修辞手法的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不同手法,不但生动的再现了艺术美、社会美和大自然的美,更加体现了古诗语言凝炼富有哲理性的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诗句读起来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并随着人生经验与阅历的不断充实,对它们的理解才会不断加深第 3 章 古诗教学之宗总之,不论古诗教学方式策略如何改变,但“外变不离其宗”——诵、读,这两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朱熹所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所以教师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究、革新古诗教学的方法、策略,以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实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根本上的转变——由最初的记会写会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