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日常用语中的茶叶元素.pdf
1页紫竹钟声何处寻□唐学武????潮州西湖山上,与潮州先贤唐伯元有关的遗迹有南 岩、钓鱼台、寿安寺、梅花庄 ( 梅园)等 然而,一些与唐伯 元有着密切关系而今又见不着的古迹,如醉经楼、紫竹 庵,其所处位置,何人所为,历史变迁,世人已难以得见 一、唐伯元读书处———醉经楼唐伯元 ( 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 万历二年 ( 1574)进士,初任江西万年,泰和知县,广施惠政,民建 生祠祀之 后历任南京户部郎中、礼部主事、尚宝司丞、 吏部文选司郎中 是明代一位清正廉洁,刚毅狷介,惠政 爱民的官员,也是尝受朝廷表彰的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 理学家 是潮汕地区众多先贤中唯一列入 《 明史儒林传》 的鸿儒大哲 唐伯元逝世后,万历四十五年 ( 1617),潮州 府奉敕建理学儒宗坊, ( 亦称铨曹冰鉴坊,俗称四狮亭), 一坊两匾,学政双辉 天启三年 ( 1623),明熹宗特赠太常 寺少卿,天启五年 ( 1625),又特赐 “ 理学名卿” 入祀郡、 邑乡贤祠和江西万年、泰和名宦祠《 明史》誉其 “ 清苦淡 泊,人所不堪,甘之自如,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万历十五年 ( 1587)至十六年 ( 1588),唐伯元在其家 乡澄海溪南仙门里建唐氏家庙,建唐桥。
在潮州西湖山 建一小楼为读书之处 并依王通 “ 心若醉六经”一语,取 名醉经楼 唐伯元构建醉经楼,醉心研读六经等儒学典籍,其 传世著作 《 醉经楼集》,亦正源于斯 二、紫竹庵考略据乾隆 《 潮州府志》载: “ 紫竹庵,在湖山,万历间郡 人唐伯元建 ” “ 湖山”占地颇广,紫竹庵又建于何处呢? 《 广东图志》载 “ 西湖山,城西北一里,旧名银山,形 似葫芦,又名葫芦山,山下有湖,故名 往来大道有老君 岩,紫竹庵 ”清代户部主事,海阳人钟声和 《 游西湖山 记》中说: “ ……出西关,沿河尾,过石桥约一里许,望檐 牙隐约,钟声忽从林际出者,紫竹庵也 ” “ 日渐西,紫竹 庵主持慧沅烹茗邀饮,盘桓间察其举止,是能解 《 楞严》 存想固形之旨者 茶毕告别,仍从旧道归 ” 《 潮州三山 志》载: “ 七圣庙在西湖紫竹门外” 从乾隆 《 潮州府志》 【 海阳县疆域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海阳县西门外一里 许处,有石板桥和小楼,穿过桥与小楼,可拾级而上南 岩此处之小楼位置,恰与钟声和游记所述紫竹庵相符 由此可见,紫竹庵具体位置,应在南岩之下,湖山门外, 七圣庙旁,即现今潮州市高级中学操场之一角 上文谈到,唐伯元所建醉经楼在城西小西湖,对其 具体位置,历代各种志书史料,均无明确表述。
但与紫 竹庵之有关记载,又十分相似 我们不禁要问,楼与庵, 是相邻而立呢? 还是同一地址呢? 近得郡人于民国八年(1919)为保全紫竹庵而上书 之 《 紫竹庵呈稿》,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 ……伯元 公,……曾于郡之西麓建一醉经楼为读书处 旋因方外友云台航海遥访,遂将该处改为紫竹庵,藉以梵修 ” 唐伯元为何舍楼改庵呢?原来,万历十三年 ( 1585), 唐伯元因进 《 从祀疏》,对朝廷将王守仁从祀孔庙表示反 对意见,被降三级外放到海州任判官他不改初衷,勤于 政务,谋福祉于州民,不到六个月,即升调任保定府推 官在海州期间,唐伯元结识游僧道瑛,而道瑛和尚之学 识、德行、修为均为唐伯元所敬重,遂成好友 唐伯元于万历20-22年 ( 1592-1594)回潮丁母忧道 瑛和尚来访,也当在此期间 正因两人有深交厚谊,唐伯 元才得 “ 以书舍舍之”, “ 改其舍为紫竹庵,并为塑佛像, 捐饩田” 同年九月,唐伯元还协助潮州知府徐一唯整治 西湖,建寿安寺 其 《 寿安寺记》中 “ 既寿且安,利我邦人” 是其心声也《 西湖山志》载: “ 紫竹庵,在湖山……崇祯 四年吴卜高仝僧募修,东里禅那居士黄琮题匾,字仿晦 翁,笔如铁铸,庵供大士塑像,右即客堂,堂壁多名人题 句”。
此时紫竹庵香火日炽,已成郡人善信梵修胜地三、紫竹庵风采紫竹庵,因其地处潮州西湖南岩风景区下,古时,郡 人登西湖山,须由南岩而上,故紫竹庵为登岩必经之所 从庵上望去,上有杓光阁、积翠亭、漱玉亭、观稼亭、乘风 亭、读易山房 ( 吕仙洞)、青牛洞……,青山叠嶂,茂竹修 林下有小西湖八景,湖平如镜、波澜不兴,渔舟唱晚,桃 花扑面 庵前有甘露井 林大川 《 西湖记 · 甘露井》记 “ 井 在 ( 紫竹)庵前,名甘露 泉极清冽,取少许入口,挢舌一 挠,圭角磷磷,诚为上品,凤城有抱卢仝癖者,先放竹筹 于庵,山夫挑水,执以为信,防欺也余诗有 ‘ 不知陆羽如 来此,品作人间第几泉?’”指此乾隆 《 潮州府志》: “ 甘露 井,在城西甘露坊,因泉冽故名,即今之新街东隅义学 边,有井是焉,又湖山老君岩紫竹庵前有古井,其泉最 清,郡人咸取汲之,亦名甘露井 ”庵内有洪钟,晨钟声 声,高人逸士多驻足于此,乃郡人神往之处,遂为潮州西 湖二十四景之 “ 紫竹钟声” 饶宗颐总纂 《 潮州志补编》载,清惠来人方应祷 《 游 紫竹庵》诗: “ 西郭香林意久悬,今朝看竹伴高贤依稀紫 气来沾袖,披拂熏风快煮泉万顷湖光收句里,几层山色 落尊前。
微风免得两眉攒,为约远公种白莲 ” 四、紫竹钟声何处寻紫竹洪钟,百载传音 遗憾的是,三百三十三年之 后,钟声戛然而止 《 潮州志补编》记载: “ 紫竹庵,……民国庚申,刘志陆镇守使毁庵为兵房,今废 ” 关于毁庙为营,还有一段少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近 年,作者搜集到潮州民众珍藏的民国八年 ( 1919)有关紫 竹庵存毁抗争的往来文书抄本, 计有潮州民众唐明中、 唐宏祥等二十四人及南洋婆罗洲荷属山口洋中华总商 会长唐柳亭致镇使刘志陆呈稿各一件, 潮安县知事批 文、潮安县公署咨文、刘镇使批文各一件,唐明中、唐宏 祥致唐绍仪函二件,唐绍仪致刘镇使函一件,共八件时 间为当年七月至八月 现就八份记录手稿摘登分述,以了解抗争全过程 《 潮州志补编》载: “ 刘志陆,字伟军,梅县人,死于血 管爆裂,十月十七日卒于家,年五十有二 ”刘志陆原系 桂军虎部, 《 潮州志》载 “ 民国七年 ( 1918)二月刘志陆镇 守潮梅” 八年 ( 1919)是岁各系军队集潮汕,骚扰 剥,州民苦之 ” “ 官产处合军政界举一切官产地编号发 售彩票 ” “ 九年 ( 1920)八月十九桂军统领刘志陆驻三河,御战不利,退守高陂,复败于平原,遂沿河溃……。
” 刘志陆守潮作恶多端 ( 一)潮州民众唐明中等24人签名投镇使刘志陆呈 稿 “ 伏以律重祀典,国家厉亵渎之禁;礼崇乡贤,社会兴 观感之念 理想原无二致 维持实出同情 郡城西湖紫 竹庵乃先祖伯元公建以读书处也 公道究天人,学有原 本,生祀宦地,殁飨乡贤,政绩卓行,志乘甚详当其读书 时,适故友云台祝发沙门,远道见访,公仗义以书舍舍 之,为之塑佛像,捐饩田,俾得就近梵修,又移植旧第桂 树于此,以示亲爱之意而云台饮水思源,仍于旁厅设公 牌位,朝夕顶祝,迄今民等岁时致祭弗替,此学舍改庵之 所由来也 ……迩闻关统领军队驻扎该庵,拟将该庵拆 卸改作,为久驻计民等闻报,曷胜惶骇……其忍令先贤 别业,往哲芳躅,竟与荒草残霞同明灭也耶为此粘抄府 县各志,佥叩钧察,乞恩俯念庵祀乡贤,推爱乌屋,迅即 饬统领部停止改作,切实保护……” ( 二)其时,潮民旅外华侨商会获悉,也忧心忡忡,邮 呈刘志陆,情真意切,恳请: “ 毋事改作,照旧保存,乞可 自行修葺,以安神灵 ” ( 三)潮安县知事批文: “ 呈悉 乡贤唐公伯元,政绩 学行,夙所钦迟 城西紫竹庵,原由公建以读书,嗣以旧 友云台和尚远道相访,遂改作佛庵,令其卓锡,仍于厅旁 设公牌位,岁时祭祀,至今弗衰。
本知事忝官斯土……安 敢不敬慎保存,留后人之感念据呈前情,候即咨请关统 领查照可也 四) 《 移关统领文》潮安县公署咨: “ 为咨请事,现据 县民唐明中、唐宏详等呈称 “ 伏以律重祀典”云云,衔请 无既等情,据此当批云云,此批重呈 除揭示外,相应据 情咨请贵统领查照,希即一体保护,以重先贤遗迹,共保 感祷 此咨,广东陆军游击营统领关 ” ( 五)刘志陆接呈,七月三日批, “ 呈悉,查阅粘抄, 该紫竹庵于前明万历间为唐伯元所建,此系府县志乘 为经手创建之记载, 并无以学舍改为庵观之证明 ……该庵纯为公共之产, 可证明……此次酌行修改, 原为驻军稍求适宜之计 果系先贤遗祀,自当酌量保 存,无得藉词多渎真是一派军阀作风,强词夺 理,强盗逻辑 ( 六)刘志陆强占之后十天,潮州民众实名致函唐绍 仪 ( 1862-1938,又名绍怡,字少川,中华民国首任国务 总理)说明 “ 敝等……联名赴关统领,禀阻无效,再赴潮 梅镇守使刘志陆, 禀阻仍无效 官民不敌, 吁吁无门, ……然争之无力,忍之不能,再三思维,惟有仗先生鼎 言,作先祖之护法而已……加意设法保护……”致函后, 潮民翘首祈盼,未见回音,遂于一个月后八月十二日再 致函唐绍仪,内容大致同前函,并将当时刘志陆强行毁 庵致死伤工人数名, 及刘派员各处劝捐事的报章二则, 据实禀告,恳求先生 “ 九鼎之力,还冀一篑之功。
” ( 七)唐绍仪收函之后,愤然复函刘志陆,函文如下: 伟军镇使先生执事钧鉴: 南辕北辙,鱼雁恒疏,忻悉执事威震岭峤,政绩一 新,至足钦佩 迳启者,缘前明吏部郎中、族祖伯元公生 祀宦地,殁配乡贤,理学儒宗,特达坊表,潮人仰之,不啻 泰山北斗 当公通籍后,曾于郡之西麓建一醉经楼为读 书处,旋因方外友云台航海遥访 遂将该处改为紫竹庵, 藉以梵修,庵内仍祀公牌位 名为庵院,实与祀所无异 以故公之子孙,岁时致祭弗替 本年夏间,贵军驻防该 麓,拟将该庵改筑,公之子孙乡居暨侨外洋者,咸以庙貌 已非,祖灵奚托,纷纷赴辕禀请保存,并一面函处交驰, 恳鄙人出而缓颊等语前来……伏祈俯念庵由先贤所建, 确系完全己业,准如族人所请,勿遽改废,曲予保全,为 祷为盼倘以军事适宜要用,不妨暂行借驻,事竣仍可依 旧归管…… 匆匆手此布恳,即请勋安,统希垂照,并望 还云 然而,民国总理之言,亦奈何不得地方军阀刘志陆, 刘仍我行我素,毁庵为营尔后刘志陆死于血管暴裂,不 得善终 《 潮州文史资料》1994年第13辑张志尧 《 潮州古城 墙记》: “ 西门古经西湖滨至北门古这段城墙在民国12 年 ( 1923)以后被拆成大路。
”又,饶锷 《 西湖山志》卷二 载: “ 湖山旅馆,在南岩下,即紫竹庵旧址,民国十三年 建 ”至此,人是物非,且时过景迁,潮州人民再也看不 到昔日紫竹庵风采,笔者亦只能为之感叹:紫竹钟声 何处寻????? 文明塔 位于饶 平县三饶镇东南塔山 之巅, 清康熙三十七 年 ( 1698)由县令王益 聪倡建,康熙 四十七 年 ( 1708)县令郭于蕃 续建竣工 此塔为七 层八面空心砖塔,高 压线8米, 塔基周长 21.5米大家讲坛责编:陈放:2356773? ?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潮州文化06czrbcf@五谷母□李煜群??五谷母 ( 神),即稷神,稷即粟,为五谷之 长 ( 母),因此,稷神也就是五谷神,潮州民间 多称五谷母 古人明白五谷与土地之间的密 切关系,知道土地与粮食生产不可分割先秦 时期社 ( 土地)与稷 ( 五谷)合祭于一坛,社稷 一词也因此而产生,社代表国土,稷代表农作 物, 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后来社稷拆开祭 祀,演变成现在的土地神和五谷神 五谷神的产生是古代人民崇拜自然,崇 拜赖于生存的粮食植物五谷,故将五谷神化, 实行祭祀 后来,人们将五谷神话和世俗化, 并将尝百草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做出重大贡 献的神农氏,列为五谷神主。
以前的五谷神多是配祀于土地庙, 因五 谷神潮州人总将其称为五谷母, 一些人听字 生义,说五谷母是女的,祀在土地庙不妥,所 谓男女授受不亲,神也是如此,故有条件的建 独立的神农 ( 五谷母)庙,没条件的多将五谷 神撒去,等需要祭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