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相通理会《琵琶行》人物情感(学案)高一语文 课前预习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师版).docx
5页共鸣相通——理会《琵琶行》的人物情感任务一 了解作者,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1.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自读小序,解释划横线字词,把握大意元和十年,予左迁(贬谪)九江郡司马明年( 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乐师),年长色衰,委身(托身)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贬为地方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于是创作)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命名)曰《琵琶行》这段内容交代了诗中的时间、 地点 、季节 、 人物和故事概况 说明了写作 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凄切的感情基调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寻声暗(轻声)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 千呼万唤始(才)出来弦弦掩抑(低沉抑郁的乐声)声声思(思绪、愁思) 间关(婉转的鸟声)莺语花底滑(流畅)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溅射) 铁骑突出(急速冲出)刀枪鸣秋月春风等闲(随随便便)度 去来(走了以后)江口守空船任务二 身世对比,探究人物“沦落”的现实1.总体感知:《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文中写了琵琶女的几次琵琶演奏? 答:写白居易送客湓浦口时巧遇琵琶女,通过这个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她沦落身世的悲凉,引发自己被贬失意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怅恨。
诗歌塑造了诗人、琵琶女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2.创作背景白居易写这首诗的前后遭遇了什么?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影响?《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如《卖炭翁》等,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3.人物比较结合写作、时代背景,请同学们细读第三、第四两段,分别梳理琵琶女的身世际遇,也述说了作者自己的遭遇请比较两者“沦落”的具体情况,并完成下表人物同是天涯沦落人反映的社会现实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门庭若市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是封建社会一个被玩弄、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年妇女形象,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艺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如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独守空房以泪洗面白居易当年才高位显高朋满座名动京师春风得意 是一个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却被贬谪、怀才不遇、孤独抑郁的正直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
如今谪居卧病取酒独酌飘零天涯情境凄切任务三 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是衣袖湿,也不是手绢湿,而是青衫湿,诗人要哭几回才能把青衫哭湿啊!请结合以下相关资料,探究诗人“泪湿青衫”的原因是有哪些?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材料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材料二】:白居易素怀“兼济天下”之志,但他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材料三】: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创作时期: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答:①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秋风瑟瑟,睹物伤怀;②送别友人,前途渺茫,离愁别绪,为之感伤;③同情以琵琶女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为百姓的悲惨遭遇而流泪;④为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而今朝沦落,孤独幽怨而伤心;⑤为自己放弃政治理想,怀才不遇而悲伤课后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 使快弹数曲(快速) 颜色故(旧、老) 击节碎(节拍) 低眉信手(随便)B. 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将别(悲惨)C. 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憔悴(流落)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歌以赠之(作歌)D.却坐(退回) 轻拢(顺手下拨) 整顿衣裳(整理) 恬然自安(宁静安适的样子)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 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不同的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C.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D. 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3.下列对《琵琶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举酒欲饮无管弦”中“无管弦”三个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B.“别有”“此时”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的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第三段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年轻美貌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不仅写出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失意、不平、愤懑倾泻出来。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C.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D. 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5.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说作者贬官、降职了的意思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从京城调到地方,一般指被贬谪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江州司马”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二、理解默写1.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 琵琶女年老色衰之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4.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夜闻歌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1.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D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2.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答:这首诗的题目是“夜闻歌者”,“歌者”点明了女主人公形象的身份有妇颜如雪”写歌女肤色白皙,非常美丽。
娉婷十七八”中的“十七八”她很年轻,“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本句写出了歌女姿态美好、年轻发调堪愁绝”是说歌女歌声中含有非常深的忧愁,“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的意思是眼泪如两行晶莹的珍珠,又像晶莹皎洁的月亮一样落下写歌女唱歌时的表情,表现她内心凄切之情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写歌女唱歌时歌声凄切,内心孤独凄凉,以致她低头垂泪不语所以,本诗塑造的“歌者”是一位姿态美好、年轻美丽的十七八岁的孤独凄凉、情感凄切的歌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