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评价体系应该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docx
7页学术评价体系应该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 新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逐步建立了学术评价体系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建立这种学者与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是完全必要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学术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与正规化的标志之一事实证明,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对学者和学术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学术评价体系带有导向性和指挥棒的作用对于学者的成长、学风建设与我国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的学者将学术评价体系比喻为好似体操比赛中的评分标准如果这种评分标准将错误的动作评了高分,那么这个错误的动作就将会被许多人模仿,从而对整个体操运动产生误导甚至是破坏这个比喻是有道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偏差必将对整个学术工作产生误导甚至破坏作用我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正在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之中,也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它对调动学者的科研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学术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过去基本上是依靠行政系统对学者与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都相继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不管它是否完善,相对于主观评价来说它更具客观性,尽管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引起学术界与社会上较多的批评,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与学者对于这种评价体系的批评更为激烈,但从没有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过渡到现在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无论从那个角度说都是一种进步,是学术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特别在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确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进步我国高等学校在很长时间内的基本工作,科研与研究生培养都只有很小的比例因此,对教师的主要评价体制是学衔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职称评定这种职称的评定在教学占绝对比例的时代主要以资历与教学情况为参照标准后来为了体现多劳多得又出台了“教学工作量”制度新世纪开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在高校迅速扩大,原有的学衔制加工作量的评价体系不能适应现实要求,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各个高校出台了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除了教学要求外还较大地增加了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而且在评定机制上也力图体现“客观性”。
因此,现有评价体系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便从这个角度说也是一种进步在目前高校的情况下如果再回到过去的评价与指标体系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目前的问题不是完全推翻现有学术评价体系,而是改革,使之完善 二、改革评价体系,促进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陈至立同志在今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颁奖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评价制度,克服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家普遍认为陈至立同志的讲话指出了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即:目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在肯定我国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成绩的前提下,我们现在重点看看这种评价体系所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功利化的倾向明显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基本上都与学校的评估、经费的划拨、“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以及学者的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的等级,甚至住房分配等实际利益挂钩这样,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就必然人为地对论文与成果规定了许多数量与等级的要求发表论文的要求是所谓的SCI,EI,CSSCI等等,以及奖项、专著与经费等各种数量的要求甚至对于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都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在上述刊物发表文章不能参加答辩等等。
搞的高校老师除了要帮助研究生把好论文质量,还要帮助他们发表论文有人说,中国现有的上述刊物数量有限,如果高校教师与研究生都要在这类刊物发表论文,那么这些刊物根本承载不了于是出现了各种“开后门”等不正之风而且,评定什么奖励与项目到处找人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在盲目追求数量的氛围下又出现了各种所谓排名诸如SCI发表数排名、院士数排名、博士点数排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排名……等等,名目繁多为了追求这种排名的提升,有的高校无所不用其极,从经济奖励到大肆攻关,既阻碍了学术又败坏了风气我们认为,作为评价体系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是不可能的,但主要以功利为出发点也是不正常的,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主要应该回归“学术”,应将学术水平的提升放在首位 二是理工化倾向严重,常常以经费的数量与经济效益的多少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我个人的一次最荒唐的经历是填过一个所谓的“博导表”,这个表当中只有一个项目,那就是“经费”连学术研究所必须包含的“成果”、“论著”等等都没有当然,经费与效益等内容对于一所大学也十分重要但这决不仅仅是对于所有学科共同的要求,只是对于以应用为目标的某些理工类学科的基本要求。
而当前高校学科有9大门类,89个一级学科,包括理工农医文法艺社会军事等等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同样是文科,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也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即便是理科,以基础研究为其目标的学科就不能完全以经费与效益作为衡量学科的最基本指标这种以经费与效益为学科评价最重要指标的做法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科之间的区别,以部分应用类理工科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科,后果当然是严重地违背了学术规律,阻碍了学术发展我们认为,学科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各个不同学科的特点,要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三是严重的数量化倾向,常常以论文、成果与奖励的数量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当然,作为评价体系,有一定的数量要求是应该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也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但完全讲数量则是不科学的,必将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一窝风地都去追求数量必将忽视质量目前,学术成果的注水现象,学风的浮躁,高质量成果难于产生等等,不能不说与这种评价体系没有一点关系我国目前 SCI发表数上去了,但其影响因子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就是明证至于剽窃之风的屡见不鲜也不能不说与追求数量的功利要求完全无关目前,有的高校提出“代表作”的要求就比较科学,可以加以试行。
我们的学术评价应该尽快地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是短期化行为,常常是统计近三年,至多是近五年的成果,甚至是当年的成果一个学术成果,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其学术价值与影响一般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只有在更长的时间里才能检验一个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成果都是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接受社会检验才被证明有价值而获得奖励的特别是创新性成果,更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验证而一个创新性成果的产生也常常需要时日,甚至要耗费一个学者的一生不少国际著名的学者为了攻克一个关键性课题常常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没有成果,这些学者要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恐怕连教师的饭碗都保不住因此,这种短期化行为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公正,而且也不利于创新,更不利于重大的攻关项目的完成大家都去追求“短平快”,以满足评价体系的要求,最后高水平的长效益的成果就很难产生而且,这种短期化与数量化结合,造成在短期内追求数量,乃至于形成某些人学术上的粗制滥造,甚至弄虚作假,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当然,完全没有时间要求的学术评价实际上也难以实行,因此在学术评价中应该将学术水平评价与效益的评价适当分开。
三、评价体系改革的切入点 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复杂的课题,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这一问题美国教育部长助理切斯特芬恩在谈到评价体系时写到“我们主要没有一套好的测量方法”由此可见评价体系建设的难度因此,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投入足够的精力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改革,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体会提出不成熟的建议,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作必要的调整,要充分认识教育与科研作为精神生产特有的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律,认真学习马克思有关精神生产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论述了艺术与教育等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他说:“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现代艺术等等这种不平衡在理解上还不是象在实际社会关系本身内部那样如此重要和如此困难例如教育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艺术与教育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而精神生产的进步也不能在通常抽象的意义上去理解事实证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尽管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但也有着极大的相异性不能完全用物质生产的规律来套用精神生产教育是文化的传承,科研是知识的创新,都是一种精神的生产。
作为精神的生产就有着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律例如物质生产是以经济的效益为其目标而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翻番但精神的生产则是以文化的创新为其目标,其发展需要—个积累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所谓的翻番与跃进例如,物质生产的增长可以主要通过物质激励的途径,但精神生产作为知识的创新就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而须培养一种探索真理的兴趣与精神如果单纯依靠物质又如何理解诸多学者甘于清贫为学术事业的终身奉献呢?我们在精神生产中主要就是要培养这种追求科学真理的学术的兴趣与奉献的精神,而不能仅仅依靠洋房、别墅与干部级别等等作为鼓励的手段如果这样就必然产生严重误导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具体内涵也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是一种知识文化的创新,创新性与学术贡献是其评价标准,而后者则主要以产品的数量为衡量标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因此,作为教育与科研等精神生产组成部分的学术评价体系就应遵循这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和规律 其次,要树立学术本位的观点学术评价的目标不应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不应以学术的短期“跃进”为其方向,而应以文化与科技的创新为其目标,以按照科研规律的循序渐进为其准则这样就要求在高校牢牢确立学术本位的观念,特别在一些国家有重大投入以国际一流或国际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的高校,更应以学术的提升作为自己的历史的与社会的责任,踏踏实实地以长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学科与学术的建设,将兴奋点转到学校学术竞争力的提高上来。
千万不能将当今社会上不良的所谓“政绩观”带到高校,搞那些没有实际的长远效益的以短期增长为目标的所谓“政绩工程”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校学术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会破坏良好学风的形成,十分严重 第三,要认真地有分析地吸收国际上许多高校行之有效的学术评价的经验尽管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制度,包括其学科制度存在种种弊端,但这些国家的现代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比我们走的更早,因此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他们所推行的内部与外部两种评价途径,包括外部小同行一流专家匿名评审,校内教授会答辩以及严格的教授岗位评定、考评以及教师“终身职”的实行等等,都可供我们借鉴 第四,要认真总结我国近年来实行学术评价体系的经验与教训在认真地总结并吸取近年来学术评价中的失误与教训的同时,也要大胆肯定有些好的经验比如许多高校与某些业务部门已经被大家公认的好的考评办法和经验应该加以总结推广 第五,一定要改变目前少数行政部门制定学术评价体系的脱离群众的做法,做好必要的社会调查,认真听取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意见学术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术的提高与学者的发展,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最关心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要认真吸收他们的有价值的意见。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学术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术事业与切身利益,理应十分认真地听取他们对于学术评价体系的意见,并吸收其有益成分这是学术民主的表现,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而且,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提出一个初步方案加以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