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波澜中的人性图式.pdf
3页历史波澜中的人性圈式历史波澜中的人性图式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作为著名作家的石英先生历来就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对象之一.因为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为我们奉上了大量堪称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在小说领地也笔耕不辍,展示出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不凡才华,仅新世纪以来就先后出版了《公开潜伏》、《人性伏击》、《人性磁场》三部长篇小说当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作家凭借不凡的艺术创造力给我们以特出的阅读冲击和意外的审美感受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作家将自己的审美精神观照聚焦于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内涵的人性善恶维度上,通过对人性善恶本质与历史背景下人性向度嬗变的形象化揭示,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人性图式,不同程度地丰满了中国社会当代历史进程中的人性思想和人性意向的涵义,使我们在喧嚣浮华的社会现实面前能够更为理性更加清醒地认知人性的善恶,把持住人性前行的正确方向,不致陷落于人性恶的泥潭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这三部长篇小说的具体评析,我们或许能从中觅见新世纪以来中国长篇小说发展的端倪和作家对历史波澜中的人性进行艺术阐释的趋向作为作家在新世纪以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公开潜伏》首先为我们创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文本。
身为国民党军队下级军官的封得胜(原名封大兴)在行将灭亡之际,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亲手枪杀了自己的师长张泰功,在把自己打扮成乞丐后,又编造了与苦大仇深的解放军排长郭玉虎相同的“小名”狗剩和相似的苦难“人生经历”从而获得了郭玉虎的深深同情,并顺利地加入了我人民军队因为善于伪装又极度狡猾并赢得了郭玉虎的同情与关照,他不但得以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逃脱多次命运的劫数,能够在解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公开潜伏”,躲过数次针对他所进行的各种政审与调查,化解一次次像梳头般清洗敌对势力的政治运动带给他的种种危机,而且官也越做越大这样的“敌人”为什么能够进行公开潜伏.为什么没有人将他作为“敌人”灵魂的真面II彻底揭露,这就是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倘若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封得胜这样的“敌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公开潜伏,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郭玉虎的同情与关照、81冯源宠爱与提携作为一个有着苦大仇深人生经历又是性情豪爽、心思粗糙的北方男人.再兼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他的深层意识里便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心理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内在结构形态——大凡有悲苦人生经历的人必为穷苦之人,都是值得同情和关照,更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的。
正是这种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使他无法甄别封得胜作为“敌人”的内在本性更为可悲的是,在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他的这种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在暗中所起的顽固作用,他不仅以各种理由阻碍调查组对封得胜实行调查,而且把组织的重要会议内容秘密透露给封得胜,使后者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对自己实施的暗中调查和政审当然,最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是像郭玉虎这样的领导干部所具有的普遍心理:凡是亲眼臣睹并随自己战斗或革命的晚辈,都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也是最值得信赖的,自己的关照和提拔就是在为革命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对自己亲自提拔起来的“革命干部”,又岂能让他人来怀疑,这样的怀疑莫不是对自己的最根本的否定像郭玉虎这类领导所具有的普遍心理是强值得我们深思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使一个像封得胜这样的“敌人”进行公开潜伏,更在于它将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隐患和无法估量的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期进行公开潜伏的封得胜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原来所属的阶级阵营,也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潜伏目标和任务,更_没有从事那些被国家宪法界定为重大性质的破坏活动,仅仅是置身于阴暗角落偶尔打冷枪;虽然他的这种公开潜伏没有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大的灾难,不过是躲在暗处伺机搞破坏活动,但其内在灵魂却始终都与民主政权保持着敌对,这无疑是一个藏匿至深的隐性的“敌人”,他的存在比那些公开的敌人就更具有潜在的巨太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意蕴的深刻揭示,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关于现代“敌人”的新颖别致的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敌人”的独特视角,创造了一个超越二元对立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叙事内涵和人物画廊,也给我们开阔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如何审视复杂人性、如何甄别与我们在灵魂深处相对立相对抗的隐性敌人”的思考角度和探寻方式这或许就创作研究·当代文坛·2007.6是作家要向人们诉诸的真谛《人性伏击》则是从另一种维度对当代中国社会里的人性丑恶进行探析的小说文本,它通过对以黄陲为代表的富于正义与良知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通过他对以宫剑风为首的现代恶人的殊死较量.来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善与恶之问的斗争没有穷期正如对该书的评论所揭示的那样:“中年地理学家黄陲为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历经坎坷,不断遭到恶势力的‘伏击’以官剑风为代表的权贵们屡屡变换招数,欺世盗名,颠倒黑白,置黄陲于死地在官某的淫威下,‘应伯爵’、‘谢希达’式的人物充分亮相登场全书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内部正与邪、善与恶、奉献与掠夺、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呼唤正义与良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扼腕叹息~步人到这部小说创造的人性世界,就给人以一种难以承载的凝重感和压抑感,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作家为我们艺术地处置了一种奇特的与社会历史发展完全相悖的存在背景:以富剑风为代表的恶势力的强大和以黄陲为代表的善良人性的弱小。
在这种背景下,那种在人性场上的林林总总的善恶较量,那种在权力背景下充满诸多变数的人性思想,那种绞尽脑汁要置善美于死地的残酷,那种人性恶的阴鸷心理与歹毒心机等,都通过作家的艺术处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确实有着一种令人“扼腕叹息”的强烈冲击和“回味无穷”的审美魅力在凝重压抑的基调上,作家又坚信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无论现实充斥着怎样的阴疆,也不管人性的恶是如何强大,人性的善美都是人类同一的追求.人性的邪恶都是人类共通的摈弃;所以在小说文本的故事构造和情节推进上,他就有意识地将黄陲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性塑造得更为坚韧和更具有人性美的恒定力量,使他的善良灵魂和人格魅力在人性善美的通衙上闪烁出希望的辉光或许正是因了这样的辉光,小说的思想含蕴才彰显出它的现实深刻性和厚重的哲学意味,小说中的主人公才得以在人性的天地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从容淡定和执著勇毅,闪耀出善良人性的光芒小说中黄陲的形象意义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索与探讨的话题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中年地理学家,他没有被“文革”期间的莫须有罪名和接踵而至的灾祸罹难压倒,也未被同仁朋友们“政治回避”的恐惧与冷漠和夫妻离异的冲击波击溃,更没有因为现实的诸多不公和官剑风之流的不断作恶而丝毫改变自己“拧劲儿”的性格,在再造西北绿化和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毅然前行着。
他之所I三l有如此人生境界和生命毅力其根底在于他坚信人间正道尚存”,坚信每个人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品节问题”这就正如他对老友洪山茂所说的那样:“越是在水泥地板结构里生活,越是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调节;环境绿化是植物和草坪还不够,还需要有益的读物,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工程人的品节与正气的铸就,莫不是一个无形的持续的“绿化工程”因了这样的品节和正气,他在同宫剑风之流的斗争与较量中,表面上处于下风,实则在品节、人格和精神上都力压着对方,使宫剑风之流对他的人性伏击和种种迫害心有余悸当然,这也基于宫剑风之流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畏82惧在黄睡身上又存在着性格懦弱的一丽,诸如对前妻提出复婚要求的迟疑,对丁涪嵩忠贞爱情的犹豫,尤其是在同宫剑风之流斗争中的隐忍姿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懦弱这种懦弱就使得他的人性善美仿佛蒙上了一种灰色的东西作家将坚毅与懦弱和谐地统一于这个人物身上.既丰富了人物性格的内在性,又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指示着他性格内涵的基质——更多地承继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秉性和人格风范,不为名利不为艰难,始终按照自己的理想目标进击这种复合型性格又使他在人性较量中始终处于某种“守势”,仅仅是按照“走自己的路”的方式行进,对宫剑风之流林林总总的恶不屑一顾,没有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扬厉和勇毅。
这是否是对官剑风之流的恶的另一种隐忍或是姑息?宫剑风无疑是又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探求的人物形象作为有着省科普协会主席、社联副主席头衔的他,“明面上是地工干部、老大学生、特供专家、权威人士”,暗地里却是一个非常阴险歹毒又十分可怕的恶人:“1948年他同班的那个地下党员被军统特务捕杀.就是由于他神不知鬼不觉的密报所致”;“1955年机关内部肃反,他为了除掉业务上的强劲对手,变换字体写假信以‘胡风集团骨干’的名义给那人写信,故意被专案组缴获,使那人有口难辩,在审查中由于激愤心脏病突发而死”在历史的罪恶尚未消除时他叉将恶爪伸向了知识分子黄陲:把黄陲排除在地理学界权威外,不给黄陲的地理学专著评奖,不让黄陲出国进行一切学术交流,不让黄陲评上研究员官剑风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对黄睡实施各种“迫害”,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很恶,还在于他成功地笼络了一批像杨娄、王铁坤、翟成功、魏引钰之流有着同样恶的倾向的人.更有着唐牧人这样的高官作为撑腰的权力后台这是~个由相同或相似的恶人所构成的组织系统,它~方面昭示出时代的今天仍然存在着某种层面的恶的循环,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性维度上的不能完全向善,这种现状或许还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在这群恶人共同施恶的社会现实中一个只是按照“走自己的路”的观念前行的知识分子,焉有不被“人性伏击”的道理当然,以宫剑风为首的恶人们迫害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黄陲,而是对人类现实存在中的整个“善”的伏击这种恶对于我们民族的善的延展和发扬光大.就可能是最危险的劲敌《人性伏击》之所以能够彰显出它特别的意义.是因为它首先指向的并非是远去的历史,而是一种接近了我们具体存在的现实作家在小说文本中所没置的“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是一个特别令人玩味和意味深&的时间因为在这样一个时问段里,我们的改革开放列车正运行在一条高速轨道上,经济建设成为民族的中心任务和强大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物质成果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存定位都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遮变异,以更加激进的人生姿态、思想力量和人生方式去努力获得生存的幸福和时代的宠幸.去赢得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快乐在这样一个时段里,怎么还会有那种阴鸷邪恶的人性死灰复燃,历史波澜中的人性圈式怎么还会有那些权力者不顾一切地去加害善良的人,怎么还会出现那些惊心动魄的善恶搏杀的场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和思索的如果我们都是有理性的人,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思想建设和文化重构的步伐未能紧随经济发展的节律,尤其是没有从本质清除“文革”的遗毒。
人性在经济大棒、物欲膨胀、文化迷失的多重压力下就难免会产生诸种裂变——或是加速的物化而沦为物欲的奴隶,或是对人性找不着北而弱化了人性善盎的内质与力度,或是步人各式各样的现实雾障而表现出人性的迷茫,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善良进行林林总总的卑劣的“人性伏击”那么当我们把中心任务凝定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文化的重构和对精神的整台,又是否因为这样的发展两解掏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或者在另一个向度上加速了人性善恶的分裂?我以为是作家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样一个由多重时间元素融构的社会背景,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内部那一幕幕“正与邪、善与恶、奉献与掠夺、腐败与反腐败”的殊死较量,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和经济发达的社会,人性的善恶都不会彻底消亡,它们间的较量将是人类史上没有休止没有硝烟的战争相比较而言,《人性磁场》的叙事内容则更为切近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切近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逐渐步入到更深更高的层次领域和人性善恶的趋向更加显示出复杂性内涵的社会现实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以一群生活在社会各个基层的人物为人性探测和思考的立足点,一方面着力于对吉亨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多种向度的审美打造,从遗传基因、出生背景、生活磨砺、特殊经历、生命见识、生存取向等多个方面对他进行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