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考研辅导班--盛世清北.doc
7页院校介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基本简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目前,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化学学院在读本科生总数保持在700人左右,研究生500人左右,博士后6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在化学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化学专业人才目前化学学院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资队伍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1人,其中院士9人,长江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徐光宪院士还在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1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 B 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3人获得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0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8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稀土功能材料化学” 、 “表界面纳米工程学” ,以及“有机合成与方法学”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和“功能聚合物的多尺度结构和分子工程”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教学奖励2000年以来发表 SCI 收录论文每年保持在400篇左右,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专业介绍化学学院设立了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四个专业其中化学专业的5个二级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继1989和2001年,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是全国高校中唯一“所有化学二级学科均为重点学科” 的化学学院,并成为化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院校介绍北大化学学科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公立高等院校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北大化学为我国化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徐光宪院士还在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化学学院还具有全国最优良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化学学院是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也首批次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这些都将为化学学院本科学生的系统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充分保证雄厚的师资力量化学学院拥有院士9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所有教授均承担本科生的课程,所有的主干基础课均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讲优秀的学生生源每年化学学科的国际奥赛奖牌得主和省级学科竞赛获奖者都会选择进入化学学院继续深造,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成为化学学院学生的学校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确的培养目标化学学院一直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而扎实的化学基础、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良好学术素养的基础科学院就与教学后备人才作为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样的国际交流化学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等诸多国家优秀院校合作密切,不仅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学,更鼓励本科生到加州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东京大学等优秀院校交流学习。
完善的奖助学金除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外,近年来,化学学院先后设立了十余项奖学金,总金额高达数十万元此外,还设立多项助学金,加大对贫困同学学生生活的保障力度,促进同学们学习和科研的热情 院校历史创建时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1910年首次招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8年有首届毕业生7名它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教授多为外国人1917年蔡元培来北大主持工作,进行改革俞同奎、丁绪贤、任鸿隽、吴匡时、王兼善、陈世璋等先后来此任教1919年废门改系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是俞同奎,他是京师大学堂1902 年入学的首届学生,后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他调往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去当校长,主任由王星拱接替1923-1924学年化学系开设有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无机、高等分析、高等有机、高等物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胶体化学、电化学、 化学史等21门课1929年2月, 王星拱任理学院院长, 化学系主任由丁绪贤继任中兴时期1930年冬,蒋梦麟继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胡适的支持下,争取留学生回国任教,并按照美国大学模式改革北大。
1931年刘树杞到校任理学院院长,曾昭抡任化学系主任在1932-1936 年间,在系任教的还有李麟玉、胡壮猷、赵学海、刘云浦、钱思亮、孙承锷、张贻伺、朱汝华、李续祖等清华大学高崇熙、黄子卿也来兼课当时,化学系重视基础,不强调专门化,严格考试制度,规定毕业论文必修,教材多用英文教科书,德文必修,研究工作开始起步曾昭抡关注国家安危, 将炸药化学、军事化学列入教学计划曾昭抡估计,当时的化学系设备条件已经达到欧美二流大学水平,教师研究积极性超过欧美大学,比起10年前有了较大提高那时,归国留学生积极组织学术团体,1932年组建了中国化学会, 1934年出版了《中国化学会会志》 ,化学系同人都积极参与抗战时期北大于1937年10月迁校并与清华、南开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途中师生徒步3000里,历时68 天联大化学系由南开大学杨石先任主任,杨出国期间由黄子卿代理联大化学系集北方化学界中之精英,有教师42名,其中教授13名,讲师4名,助教25名教授中有北大的曾昭抡、孙承谔、 刘云浦、钱思亮、朱汝华, 清华的张子高、高崇熙、黄子卿、张大煜、张青莲、苏国桢和南开的杨石先、邱崇岳。
在仪器药品极度缺乏,无自来水,煤气的条件下,师生共同克服困难,使教学实验得以维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多开些课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依然成长出一批批优秀人才胜利之后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次年5月西南联大的三校分别复原北大于1946年10 月迁回北平化学系主任仍由曾昭抡担任,在曾赴美考察期间由钱思亮代理抗战期间, 沦陷区的北大校址仍在招收学生,实验室仍在使用,药品、仪器和藏书被保存下来复原后的化学系除曾昭抡、钱思亮、孙承锷外,又增加了袁翰青、马祖圣、邢其毅、蒋明谦、 张龙翔等清华大学黄子卿、高崇熙、张青莲、严仁荫、曹本熹等仍来北大兼课尽管政局动荡,学生学习气氛仍然浓厚解放前夕钱思亮、马祖圣离开大陆后曾昭抡又调任教育部副部长, 袁翰青调任科普领导工作此间,唐敖庆、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相继回国院系调整至“文化大革命”1952年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来自北大的有孙承谔、邢其毅、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来自清华的有黄子卿、张青莲、严仁荫、冯新德,唐有祺等;来自燕大的有张滂、白和懿;、朱起鹤、师树简等,由孙承谔任系主任。
1952-1966年间化学系年招生数都在 200人以上,比院系调整前三校化学系年招生数总和还多几倍,而且学生人数波动很大,教师人数也大幅度增长学习苏联是当时的方针培养目标是造就化学专家,因此强调专门教育建立的专门方向先后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稳定同位素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等学制从4年延长到5年(1955年入学) ,6年(1956年) ,再减至5年(1962年) 化学系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是叶于浦、李琬、戴乾圜、文重、王效挺(王孝庭),副系主任有文重、卢锡锟、严仁荫、徐振亚等调整前的三校化学系都已经在培养研究生调整后,又兼顾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培养,扩大规模,为北大自己和兄弟院校培养出大批人才,尔后成为中国化学界的学术骨干1955年, 黄子卿、傅鹰、张青莲受聘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57年夏开始了众所周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化学系持续了几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挫折许多能向党坦诚相见的师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成为批判对象,直到1962年情况才有所扭转1962年的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又给人们带来希望次年教育部批准在北大建立以黄子卿、傅鹰为首,包括溶液化学和胶体化学在内的物理化学研究室,科研条件略有改善。
还酝酿建立以唐有祺为首的物质结构研究基地1962-1965年期间是继1952-1956年后的又一个相对安定时期重大成果是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这个课题原来是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的,后因学校转入正常教学状态而中断 1964年化学系派遣6名教师、研究生,在邢其毅、文重率领下到上海,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及生物化学研究所合作于1965秋完成,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但好景不长, “文化大革命”的狂飙突然袭来,给化学系带来巨大破坏许多教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 ,许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 ,许多归国教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疑为“特嫌” ,隔离审查1969化学系的教职工,有的留校办厂;有的到东方红炼油厂“开门办学” ;有的到江西鲤鱼洲和德安下放劳动,教师业务荒疏,进一步拉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1970年“工农兵学员”进入校他们的多数渴望学习,尊重教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后有所成就,也是化学系在困难年代为国家培养出来有用之才但整体讲来,极“左”的教育路线对化学系的打击是严重的文革期间,基础研究受到了受到极大抑制为了装潢门面,个别基础研究项目还勉强维持,如猪胰岛素的结构测定这个课题是由化学系、生物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进行,于1974年完成,以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 化学系进入又一个中兴时期当年5月张青莲被任命为“文革”后第一任系主任,孙亦梁、张榕森、徐筱杰、赵新生、林建华陆续接任,至今已过22年这是化学系建系90年来持续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对发展有利1994年化学系更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