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鉴赏一首诗歌一.docx
11页天天鉴赏一首诗歌一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译文】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注释】阔:与孤相照属(zh):当也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创作背景】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赏析】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
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
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附】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