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14页2026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4分)1. 下图为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图,图中标注了第一至第四等级聚落该图可用于佐证良渚文明( )A. 依靠水运网络对地方实施管理 B. 存在清晰的地域权力层级C. 居住环境由早期国家统一规划 D. 城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良渚文化聚落分布图明确标注第一至第四等级聚落,等级划分直接体现地域权力层级,B项正确;A选项“水运网络”在图中无任何信息支撑,无法佐证,排除A项;C选项“早期国家统一规划”说法错误,仅聚落等级无法证明是统一规划的结果,排除C项;D选项“城乡联系”未在图中及题干信息中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项2. 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 )A. 限制民间信仰 B. 培育民众政治认同 C. 推行文化专制 D. 完善宗法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着整合六国人民,构建统一国家认同的任务,通过出巡祭祀六国原本尊崇的神祇,有助于拉近与六国百姓的心理距离,让民众感受到新政权对他们文化和信仰的认可,从而培育民众对秦朝统治的认同,巩固秦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秦始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并非是为了限制民间信仰,更多是对六国原有信仰的一种接纳和利用,排除A项;文化专制通常表现为禁止、打压某些文化,强行推行一种文化等,而秦始皇祭祀六国神祇,是对不同文化信仰的一种包容,排除C项;宗法等级秩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尊卑长幼等关系的制度,秦始皇祭祀六国神祇的行为与宗法等级秩序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3. “田卒”指古代屯田戍边的士兵河西走廊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田卒淮阳郡(今河南)长平里公士(爵位)李禄,年廿七,袭一领,犬袜一两,私剑一,田杵二,铁锸一”。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移民屯田推动个体劳作方式推广B. 河西基层管理实行了保甲制C. 国家力量推动了西北边疆的开发D. 丝绸之路农具贸易比较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居延汉简记载国家派遣田卒屯田戍边,携带农具开展生产,体现国家力量对西北边疆开发的推动,C项正确;A选项“个体劳作方式”未在简牍中体现,田卒屯田可能是集体劳作,排除A项;B选项“保甲制”是宋代以后的基层管理制度,汉代无此制度,排除B项;D选项“丝绸之路农具贸易”与简牍中田卒自带农具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 贞观十三年,唐政府曾在北方的“洛(洛阳)、相、幽、徐、齐、并(太原)、秦、蒲(毗邻关中)等州并置常平仓”,并在这些地区括籴(强制收购)粮这体现了当时( )A. 南方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B. 均田制在北方趋于瓦解C. 两税法在地方全面实施 D. 政府调控以稳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唐代的中国唐代设置常平仓、强制收购粮食,是通过政府调控粮食储备,稳定粮价、应对饥荒,进而稳固统治,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均田制瓦解始于唐代中期,贞观年间均田制仍在推行,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德宗时期推行的税制,贞观年间未实行,排除C项。
故选D项5. 李贽在《焚书》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时,引用《中庸》“率性之谓道”;其著作《藏书》赞扬岳飞“忠义无双”,却贬斥曹操“奸雄乱世”这主要说明李贽( )A. 蔑视权威教条 B. 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C. 主张经世致用 D. 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时仍引用儒家经典《中庸》,赞扬岳飞“忠义”、贬斥曹操“奸雄”,体现传统儒家价值观对其的影响,B项正确;A选项“蔑视权威教条”仅体现其批判一面,未涵盖引用经典、认同传统价值观的内容,排除A项;C选项“经世致用”强调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D选项“叛逆精神”与他认同传统忠义观念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6. 某铁路通车后,运营里程不断延伸,客运量持续增长,收支盈余数也在不断增长,1911年的营业盈余约是1906年通车时的5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B. 保路运动催生国人自办铁路浪潮C. 南北区域经济不平衡性缩小D. 清末新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期间推动铁路建设,铁路运营里程延伸、盈余增长,反映铁路促进区域间人员与物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合,D项正确;“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持续增加,排除A项;“保路运动”是反对列强掠夺铁路主权的运动,与铁路盈余增长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涉及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不能看出经济不平衡性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7. 1919年,教育部令国民学校初小阶段的“国文”教科书全部采用“国语”,彻底改变以前夹杂文言的情况,同时课程名称由“国文”改成“国语”;1920年1月,又颁令全国改“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的古体文由此可知,当时( )A. 教育顺应了文化革新趋势 B. 官方主导新文化运动C. 文学革命的社会基础深厚 D. 政治革命推动教育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和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教育部推行“国文”改“国语”、采用白话文教材,顺应了文化革新趋势,A项正确;B选项“官方主导新文化运动”错误,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官方后期跟进,排除B项;C选项“文学革命的社会基础深厚”未体现,题干仅反映官方政策,无法说明社会基础,排除C项;D选项“政治革命推动”不符合,此时无重大政治革命,主要是文化革新推动,排除D项。
故选A项8. 某一时期的《西北人民解放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要求保护工商业,“不得有任何没收物资及捉人等破坏行为”,即使是官僚资本或恶霸反动分子经营之工商业,亦“应由民主政府接管经营,或转交人民合作社经营,一概不得破坏”,军队一般“不应向工商业资产阶级筹款”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 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B. 注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D. 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夯实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题干引用的《西北人民解放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出自1948年初的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地点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该会议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会议,强调保护工商业,禁止没收物资等破坏行为,即使是官僚资本或反动分子经营的工商业,也应由民主政府接管经营,不得破坏,且军队不得向工商业资产阶级筹款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胜利进程中,对经济秩序的重视,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与“西北人民解放军”所处的解放战争时期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为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的决策,排除C项。
故选D项9. 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穷棒子社翻身记》连环画,以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王国藩合作社为原型,用128幅手绘画展现贫农办社的历程,画面细节包含社员用算盘计算入社前后收入对比、合作社粮仓与单干户茅屋的并置构图、劳动模范戴大红花领奖等场景该连环画发行至县级文化馆,并改编为幻灯片下乡巡映该连环画的发行与巡映意在( )A. 宣传“四个现代化” B. 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C. 歌颂土地改革的成就 D. 构建对人民公社的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处于农业合作化时期,连环画展现合作社优势,旨在塑造民众对社会主义集体化的认同,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B项正确;A选项“四个现代化”提出于1964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C选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此时已进入合作化阶段,排除C项;D选项“人民公社”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 江苏省昆山县(现昆山市)曾是一个农业县,1984年之后,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典范这一转变主要体现了昆山县( )A.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B. 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C.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 D. 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昆山县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从农业县发展为县域经济典范,体现借助城市资源带动农村发展,C项正确;农业产业化侧重农业内部产业链延伸,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昆山依据上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不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江苏昆山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城乡交融发展,并不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1. 下图为出土于中美洲的公元650-850年的纹陶盘,图中的人物为城邦的君王,被绘制成玉米神的形象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 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复杂化 B. 国家垄断了食物生产C. 生产活动影响美洲文明面貌 D. 印加神权政治的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美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洲文明以玉米种植为核心,君王被绘制成玉米神形象,体现农业生产活动对文明中政治符号、宗教信仰的影响,即生产活动塑造文明面貌,C项正确;材料中仅展示了城邦君王被绘制成玉米神的形象,并没有任何信息涉及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内容,比如管理机构、管理流程等方面,排除A项;材料里没有提及国家对食物生产的垄断情况,没有相关表述表明国家控制了食物生产的各个环节,排除B项;印加文明主要在南美洲,中美洲此时为玛雅等文明,排除D项。
故选C项12. 15世纪,佛罗伦萨的学者曼内蒂研读了希伯来文与希腊文本《圣经》,并以《圣经旧约全书》为依据,撰写了《论人的美德与尊严》一文,宣称人是上帝所创造的最伟大、最美丽、最聪明诚实和最有力量的万物之灵长,上帝正是为了人生活而“创世”的曼内蒂上述思想( )A. 发展了基督教神学体系 B. 意在否定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C. 体现了新教的社会伦理 D.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近代的世界15世纪佛罗伦萨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曼内蒂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符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