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统计分析》PPT课件.ppt
39页第六讲 消费统计分析一、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分析居民消费的主要分析指标居民消费的主要分析指标生活质量数据:生活质量数据:通讯条件、公用设施、旅游数据通讯条件、公用设施、旅游数据文化消费数据文化消费数据社会保障数据社会保障数据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二、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二、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倾向国民经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国民经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也可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母粗略计算)(也可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母粗略计算)可以分别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计算消费倾向可以分别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计算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本期消费支出上期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本期消费支出上期消费支出)/(本本期可支配收入上期可支配收入)期可支配收入上期可支配收入)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以以Y表示表示GDP,t年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年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rt=(yt-yt-1)/yt-1若若以以C表表示示消消费费需需求求,则则该该年年消消费费需需求求对对经经济济增长率的拉动为:增长率的拉动为: (Ct-Ct-1)/yt-1其拉动的贡献率为:其拉动的贡献率为: (Ct-Ct-1)/yt-1/rt这个公式的的含义是:在增长率中,有这个公式的的含义是:在增长率中,有百分之多少是有消费拉动的。
这个式子是有实百分之多少是有消费拉动的这个式子是有实际数据计算出来的际数据计算出来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消费对经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把消费支出作为经济增长率济增长的贡献即把消费支出作为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建立模型:的因素建立模型: r=f(c,z1,z2,z3.)其中其中r是经济增长率,是消费支出,是经济增长率,是消费支出, z是其它是其它因素因素 四、四、消费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消费支出弹性系数消费支出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消费支出增长率弹性系数消费支出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弹性系数消费支出增长率弹性系数消费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增长率消消费费需需求求弹弹性性系系数数可可以以计计算算具具体体某某一一年年度度的的弹弹性性系系数数,也也可可以以计计算算一一段段时时期期内内的的弹弹性性系系数数计计算算某某一一年年度度的的弹弹性性系系数数可可通通过过GDP增增长长率率与与消消费费需需求求增增长长率率之之比比得得出出,如如果果给给出出一一段段时时期期的的时时间间序序列列资资料料,则则可可以以利利用用对对数数模模型型计计算算出出该时期内的弹性系数。
该时期内的弹性系数 Y=a+bX这这里里Y表表示示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率率,X表表示示消消费费,则则计计算算出出的的b值为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值为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当然可以计算名义弹性系数和实际弹性系数,当然可以计算名义弹性系数和实际弹性系数,实际弹性系数是消除了消费价格指数与实际弹性系数是消除了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平平减指数影响之后的系数值减指数影响之后的系数值 五、贫困人口与贫困率五、贫困人口与贫困率、贫困线的确定:、贫困线的确定: 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基本类型所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基本类型所谓绝对贫困人口是指难以维持该地区最低水平的生活、谓绝对贫困人口是指难以维持该地区最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人口所谓相对贫困人口是指相对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人口所谓相对贫困人口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它群体比较而言的低收入人口于社会上其它群体比较而言的低收入人口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这种划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这种划分从贫困程度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从贫困程度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基本的贫困类型,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消同的解释,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水平和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农村费水平和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物质生活困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物质生活困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受的最低标准2、确定贫困线的方法和标准、确定贫困线的方法和标准贫困线是识别贫困的标准所谓贫困线,国家贫困线是识别贫困的标准所谓贫困线,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统计局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1)市场菜蓝法市场菜蓝法市场菜蓝法,又称市场菜蓝法,又称“标准预算法标准预算法”,是一种最古老的确,是一种最古老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由英国学者朗特里(定贫困线的方法由英国学者朗特里(Rowntree)在在1901年提出这种方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年提出这种方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根据市场价格计算购买这些必需品所需要的品的清单,根据市场价格计算购买这些必需品所需要的现金就是贫困线。
现金就是贫困线2)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测定贫困线的方法,这种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测定贫困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恩格尔系数概念和恩格尔定律基础之上的方法是建立在恩格尔系数概念和恩格尔定律基础之上的国际上一般认定恩格尔系数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一个最国际上一般认定恩格尔系数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一个最低食物支出标准,用这一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贫困值低食物支出标准,用这一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贫困值(即),便得到了绝对贫困线中国测量城镇居民的贫(即),便得到了绝对贫困线中国测量城镇居民的贫困线用的是恩格尔系数法困线用的是恩格尔系数法3)比例法比例法比例法也即收入比例法,这一方法是把全体居比例法也即收入比例法,这一方法是把全体居民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后,规定其中某一比例民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后,规定其中某一比例的最低收入群体为贫困群体,他们当中的最高的最低收入群体为贫困群体,他们当中的最高收入即为贫困线一般是把占全体居民总数收入即为贫困线一般是把占全体居民总数10%的最低收入群体作为贫困群体的最低收入群体作为贫困群体4)人均收入法人均收入法这一方法是以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的这一方法是以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的1/2或或1/3作作为贫困线。
为贫困线 (5)马丁法)马丁法马丁法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马丁法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是将绝对贫困标准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食是将绝对贫困标准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食物贫困线,一是非食物贫困线,指人体生存需物贫困线,一是非食物贫困线,指人体生存需要的一组要的一组“基本食物定量基本食物定量”的价值量,非食物的价值量,非食物贫困线是指人们为满足基本生存所必须的衣着、贫困线是指人们为满足基本生存所必须的衣着、住房、医疗等费用支出,两者合起来构成贫困住房、医疗等费用支出,两者合起来构成贫困线中国目前采用马丁法来测定农村贫困线中国目前采用马丁法来测定农村贫困线3、我国采用马丁法确定农村贫困线的具体方法、我国采用马丁法确定农村贫困线的具体方法首先,确定食物贫困线根据当年中国农村住首先,确定食物贫困线根据当年中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分户资料计算低收入组的食品消费户抽样调查分户资料计算低收入组的食品消费清单,根据营养学家建议的每人每天清单,根据营养学家建议的每人每天大卡必需的营养标准调整食品消费量,再乘以大卡必需的营养标准调整食品消费量,再乘以对应的价格并求和,即可得到食物贫困线对应的价格并求和,即可得到食物贫困线。
其次,确定非食物贫困线其次,确定非食物贫困线1995年以前,主年以前,主要根据非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来计算非食物贫困要根据非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来计算非食物贫困线但这种方法被认为有缺陷,因为在这里非线但这种方法被认为有缺陷,因为在这里非食品消费项目选择和所谓食品消费项目选择和所谓“合理的食品支出占合理的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是经验的、主观的和武是经验的、主观的和武断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从断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从1995年开始,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实际上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根国家统计局实际上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根据食品消费支出函数回归模型来客观计算低收据食品消费支出函数回归模型来客观计算低收入群的非食物消费支出在实际计算时,入群的非食物消费支出在实际计算时, 同时同时考虑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习惯、家庭结构、考虑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习惯、家庭结构、生产结构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支出、特别是食生产结构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支出、特别是食品支出产生的影响品支出产生的影响最后,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之和就是贫最后,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之和就是贫困线困线 4、我国农村贫困、我国农村贫困化程度化程度对贫困进行量化的基本指标是贫困发生率和贫对贫困进行量化的基本指标是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
贫困发生率,也叫贫困人口比重指数,困距贫困发生率,也叫贫困人口比重指数,是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是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距指贫困人指标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距指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的距离,这一指标反映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的距离,这一指标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如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如下表所示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年份年份 贫困线贫困线(元元/人人)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贫困规模贫困规模(万万)1978100 30.7 250001984200 15.1 128001985206 14.8 125001986213 15.5 131001987227 14.3 122001988236 11.1 96001989259 11.6 102001990300 9.4 85001991304 10.4 94001992317 8.8 8000年份年份 贫困线贫困线(元元/人人)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贫困规模贫困规模(万万)1993350 8.7 75001994440 7.7 70001995530 7.1 65401996580 6.3 58001997640 5.4 49621998635 4.6 42101999625 3.7 34122000625 3.4 32092001630 3.2 29272002627 3.0 28202003637 3.1 2900、贫困的原因分析、贫困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建立模型对贫困进行因素分解主要是建立模型对贫困进行因素分解:贫困原贫困原因增长因素,结构变化因素(如人口结构)。
因增长因素,结构变化因素(如人口结构)数据显示,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尚有亿多农民得不到年全国尚有亿多农民得不到温饱,占当时农村人口的温饱,占当时农村人口的30.7%在整个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普遍年代,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普遍增长和增长和80年代后半期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相继年代后半期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由出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由1978年的亿人减少到年的亿人减少到2003年底的亿人,减少年底的亿人,减少了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了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