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高中物理 课时跟踪检测(八)电阻定律 教科版选修3-1.doc
5页1 课时跟踪检测(八) 电阻定律 1.若常温下的超导体研制成功,它适于做( ) A.保险丝 B.输电线 C.电炉丝 D.电阻温度计 解析:选B 超导体电阻为零,不能产热可用来做输电线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同种材料的导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横截面积一定,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B.长度一定,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C.电压一定,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 D.电流一定,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反比 解析:选A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同一导体,温度不变时,电阻一般不 变,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故C、D错误,由电阻定律可知,A正确, B错误 3.关于电阻和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因此只有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才有电阻 B.由R= 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U I C.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将一根导线等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解析:选C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是 否通有电流和是否加电压无关,选项A、B错误;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选项C正确;将一根导线等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是原来的二分之一,而电阻率 不变,选项D错误。
4.一根粗细均匀的镍铬丝的横截面的直径为d,电阻是R,把它拉制成直径是 的均 d 10 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成( ) A. R B.10 000R 1 1 000 C. R D.100R 1 100 解析:选B 镍铬丝的横截面的直径为d,横截面积为S 1 = πd 2 ,由数学知识得知, 1 4 直径是 后横截面积是S 2 = S 1 ,由于镍铬丝的体积不变,长度变为原来的100倍,根据 d 10 1 1002 电阻定律R=ρ 得到,电阻是原来的10 000倍,即为10 000R l S 5.如图1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 cm,bc=5 cm,当将A与B接 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图1 A.4 A B.2 A C. A D. A 1 2 1 4 解析:选A 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 1 ,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 2 ,金 属片厚度为h 由电阻定律R=ρ 得R 1 =ρ ,R 2 =ρ l S ab bc·h bc ab·h 所以R 1 ∶R 2 =4∶1,故由I= 得电流之比I 1 ∶I 2 =R 2 ∶R 1 ,所以I 2 =4I 1 =4 A。
U R 6.(2015·安徽高考)一根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金属棒,其材料的电阻率为ρ,棒 内单位体积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在棒两端加上恒定的电压时, 棒内产生电流,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率为v,则金属棒内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图2 A. B. mv2 2eL mv2Sn e C.ρnev D. ρev SL 解析:选C 由电流定义可知:I= = =neSv, q t nvtSe t 由欧姆定律可得:U=IR=neSv·ρ =ρneLv, L S 又E= ,故E=ρnev,选项C正确 U L 7.白炽灯的灯丝是由钨制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白炽灯正常工作时的灯丝和未接入电路时的灯丝是同一个导体,故两种情况下 电阻相同3 B.白炽灯正常工作时灯丝电阻大于未接入电路时灯丝电阻 C.白炽灯正常工作时灯丝电阻小于未接入电路时灯丝电阻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解析:选B 白炽灯的灯丝为金属,所以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常工作时温 度高于不工作时的温度,所以工作时的电阻大于不工作时的电阻,B对 8.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2L,串联在电路中时沿长度方 向电势的变化如图3所示,则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 图 3 A.2∶3 B.1∶3 C.1∶2 D.3∶1 解析:选B 由图像可知两导线电压降分别为U A =6 V,U B =4 V;由于它们串联,则 3R B =2R A ;由电阻定律可知 = ,得 = ,选项B正确。
RA RB LASB LBSA SA SB 1 3 9.一段长为a、宽为b、高为c(a>b>c)的导体,将其中的两个对立面接入电路时, 最大阻值为R,则最小阻值为( ) A. B. C. D.R c2R a2 c2R ab a2R bc 解析:选A 根据电阻定律,将面积最小、相距最远的两个对立面接入电路时电阻最 大,由题设可知,以b、c为邻边的面积最小,两个对立面相距最远,电阻为R=ρ ;将 a bc 面积最大、相距最近的两个对立面接入电路时电阻最小,由题设可知,以a、b为邻边的面 积最大,两个对立面相距最近,电阻为R′=ρ ,两式相比得R′= 故选项A正确 c ab c2R a2 10.某个由导电介质制成的电阻截面如图4所示导电介质的电阻率为ρ,制成内、 外半径分别为a和b的半球壳层形状(图中阴影部分),半径为a、电阻不计的球形电极被 嵌入导电介质的球心为一个引出电极,在导电介质的外层球壳上镀上一层电阻不计的金属 膜成为另外一个电极设该电阻的阻值为R下面给出R的四个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合理 的,你可能不会求解R,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4 断。
根据你的判断,R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图4 A.R= B.R= ρb+a 2πab ρb-a 2πab C.R= D.R= ρab 2πb-a ρab 2πb+a 解析:选B 对于A和B选项,等式左边的单位是Ω,右边的单位是Ω,单位是合理 的,然后将b=a代入,对于选项A得到R≠0,对于选项B得到R=0,因为电阻是很薄的 一层,电阻应该很小,故A错误,故B正确;对于选项C和D,等式左边的单位是Ω,右 边的单位是Ω·m 2 ,左右两边单位不同,则此式不合理,故C、D错误 11.在相距40 km的A、B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800 Ω,如果在A、B间的某 处发生短路,如图5所示,这时接在A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电流表的示数为40 mA, 求发生短路处距A处有多远? 图5 解析:设发生短路处离A处的距离为x,据题意知,A、B两地间的距离l=40 km,电 压表的示数U=10 V,电流表的示数I=40 mA=40×10 -3A,R 总 =800 Ω 根据欧姆定律I= 可得:A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R x = = U R U I 10 40 × 10-3 Ω=250 Ω,①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R x =ρ ,② 2x S A、B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R 总 =ρ ,③ 2l S 由 得 = ,④ ② ③ Rx R总 x l 解得x= l= ×40 km=12.5 km。
Rx R总 250 800 答案:12.5 km5 12.材料的电阻率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ρ=ρ 0 (1+αt),其中α称为电阻温度 系数,ρ 0 是材料在t=0 ℃时的电阻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α是与温度无关的常量 金属的电阻一般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正温度系数;而某些非金属如碳等则相反,具 有负温度系数利用具有正负温度系数的两种材料的互补特性,可制成阻值在一定温度范 围内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已知:在0 ℃时,铜的电阻率为1.7×10 -8Ω·m,碳的电阻 率为3.5×10 -5Ω·m;在0 ℃附近,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9×10 -3℃ -1 ,碳的电阻温 度系数为-5.0×10 -4 ℃ -1 将横截面积相同的碳棒与铜棒串接成长为1.0 m的导体,要求 其电阻在0 ℃附近不随温度变化,求所需碳棒的长度(忽略碳棒和铜棒的尺寸随温度的变 化) 解析:设所需碳棒的长度为L 1 ,电阻率为ρ 1 ,电阻温度系数为α 1 ;铜棒的长度为 L 2 ,电阻率为ρ 2 ,电阻温度系数为α 2 根据题意有ρ 1 =ρ 10 (1+α 1 t), ρ 2 =ρ 20 (1+α 2 t) 式中ρ 10 、ρ 20 分别为碳和铜在0 ℃时的电阻率。
设碳棒的电阻为R 1 ,铜棒的电阻为R 2 ,有 R 1 =ρ 1 ,R 2 =ρ 2 L1 S L2 S 式中S为碳棒与铜棒的横截面积 碳棒与铜棒连接成的导体的总电阻和总长度分别为 R=R 1 +R 2 ,L 0 =L 1 +L 2 式中L 0 =1.0 m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R=ρ 10 +ρ 20 + t L1 S L2 S ρ10α1L1+ρ20α2L2 S 要使R不随t变化,上式中t的系数必须为零,即 ρ 10 α 1 L 1 +ρ 20 α 2 L 2 =0 又L 0 =L 1 +L 2 , 解得L 1 = L 0 ρ20α2 ρ20α2-ρ10α1 代入数据得L 1 =3.8×10 -3m 答案:3.8×10 -3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