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年张爱玲倾城之恋全文论《倾城之恋》中“诗经”内涵新编精选.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40609482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0.8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张爱玲 倾城之恋 全文 论《倾城之恋》中“诗经”内涵时间:20XX年X月X日张爱玲 倾城之恋 全文 论《倾城之恋》中“诗经”内涵 时间:2021-07-06  内容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为着眼点,从《诗经》中窥探张爱玲的生活点滴小说《倾城之恋》无论是标题还是文本内容中对诗经的化用,都透露出张爱玲的人生爱情观张爱玲冷淡的语言下苍凉的风格是独特的家族家庭背景打在她身上的烙印与其独特性格的结合体,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装出来的沧桑张爱玲是一个品位极高,文学创造力极强的才女对于她这种个性体验极深的人来说,文字便成为她生命的出口生命给了她一世沧桑,她便用文字创造出一个更为苍凉的人间 关键词:张爱玲 《诗经》 《倾城之恋》 张爱玲对家的回忆充满辛酸,但这个家却以奇异的对立给了张爱玲以特殊的教育机会她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位新派女性,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有知识的现代女性;父亲虽然是一个遗少,没有多少实际生活的能力,也不愿艰苦地生活,可他毕竟出生大户人家,直接传承了张家与李家的两门书香,从小受到了较为严格的传统诗文训练,并对张爱玲产生不小影响尽管父母追求不同导致家庭悲剧,但也恰恰正是由于受到父母两个不同方向的影响,才造就了张爱玲文学素养与趣味的多重性。

      而这多重性又经过张爱玲的独特化合,最终产生了她独一无二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张爱玲从小热爱古典文学,唐诗、李清照词、《金瓶梅》《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作品培养了她广博的阅读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她最推崇的是《红楼梦》,有不少学者对其作品与《红楼梦》的关系做过研究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及相关材料看来,张爱玲对《诗经》也有独特研究 在《倾城之恋》中,极为引人注意的是《诗经·邶风》中的《击鼓》在文中借用范柳原之口的化用范柳原先后两次提到,第一次是在里: 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流苏忙道:“我不懂这些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不用我讲了!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第二次是两人去登结婚启事,路上看见战火后的香港那“平淡中的恐怖”,范柳原旧话重提,又将这诗念了一半 可以肯定的是,张爱玲一定是有意为之的不仅因为之后多次再版都没有改过,并且在《倾城之恋》作品发表后,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再假借小说人物之口,而是自己开口再次谈到《击鼓》中的这几句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显然,张爱玲认为《击鼓》原文是具有积极因素的,那么她的化用是否是要消解掉这种积极呢?《击鼓》是首反战诗,通过一个远征异国、久戍不归战士的口,控诉了无休止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我认为后者黄生的理解更为贴切诗歌借战士之口表达了有家不能回、与妻子分离的痛苦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句至理真言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无论发生什么,我与你是有誓言的,是有媒妁之言约定好了的成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无疑很重要,因为婚姻要讲究媒妁之言而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将其改为“与子相悦”,这“相悦”里便大有文章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的礼仪教育,他对白流苏寄居的那个旧式大家庭是非常反感的,自然也就反感中国传统的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他认为爱情最重要的两情相悦,是两人在一起相处时彼此的心心相惜,而不是以婚姻作为捆绑但是一心只想要结婚的白流苏并不能理解和接收这一信息,她体会不到范柳原所认为的两情相悦是比“与子成说”更深挚更纯粹的爱两人由于思想文化所导致价值观念的分歧在这里便冲撞起来。

      我想,范柳原心里是万般无奈的,因为自己爱的人理解不了自己盟誓”不见了,剩下的是范柳原的哀叹当他们去登记结婚时,范柳原旧话重提中可见,“与子相悦”在范柳原这里代表着一种极深的人生情感与价值观念而白流苏最终依然没能理解,她只要结婚如果说范柳原爱白流苏体现了被洋场生活腐蚀了的他对古中国情调的认可,但他毕竟受到现代观念的洗礼,终究无法接受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刘川鄂认为范柳原这个人物表现的是“情”与“欲”的冲突,我认为这两者的冲突与分离在白流苏身上更为明显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俩都没有拥有真正的爱情,一个将“欲”掩盖,只想要所谓“情”能带来的经济支撑;一个在“欲”的糜烂中早已丧失了给予“情”的能力相对于消解掉《诗经》原意中的积极性因素,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分歧来突显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而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冲撞中的爱情便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而所谓消解,或许只是张爱玲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的爱情观 张爱玲说过《倾城之恋》的背景取材于《柏舟》这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

      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可以猜想《倾城之恋》与之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脉相承之处 其实,《倾城之恋》最易被人记住又最易被忽略的便是“倾城之恋”这个题目大多数人都认为“倾城”二字来自汉代诗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其实早在《大雅·瞻仰》中便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诗句,相比汉代诗歌中侧重用“倾城倾国”形容女子貌若天仙,《诗经》中“倾城”的“倾覆邦国”的意义更符合张爱玲的选题来源很多人认为发生在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这场“倾城之恋”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战争”性质,只不过它是一场不见血迹的爱情心理战而已这首先就否定的了两人间的真爱,我一直不认同我还是相信他们彼此之间有爱情存在,只不过两人对爱情及婚姻的理解不一致而已并且事实上,互相之间微妙的心理猜测是男女恋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爱并不一定就能在一起,而恰逢其时的“倾城”便给了这段感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又恰好证明了爱情的偶然性偶然的相遇相知,又是偶然的分离,如同胡张之恋相离的结局而白流苏与范柳原,只是比他们多了一个偶然,或许是城市的倾覆成全了白流苏,或许是为了成全白流苏,整个城市为之倾覆。

      爱是一刹那永恒,只不过白流苏与范柳原间一刹那的爱在婚后变成了柴米油盐的庸俗然而这是千古或悲或喜的爱恋故事无法改写的结局我并不认为张爱玲彻底消解掉了男女主人公间的真爱,只是在战乱的年代,爱恋似乎成了慰藉品,而其实并不是,爱一直都是爱本身不管怎样,张爱玲给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看似相对圆满的结局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许多人扣给张爱玲的帽子,陈思和也明确提到这一观点但是,早在1932年圣玛利亚校刊《海藻》上,就发表了张爱玲的处女作《不幸的她》,那个时候,十二岁的张爱玲就在文中写下如此苍凉的句子:“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人寰的一天!”我愿意认为,这种沧桑苍凉并不是装出来的,因为我想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并不会心计地以为写一篇好的文章要靠苍凉之感来点缀张爱玲不是一个全才,而是一个天才,是一个品味极高,文学创造力极强的才女对于她这种个性体验极强的人来说,文字成为她生命的出口生命给了她一世沧桑,她便用文字创造出一个更为苍凉的人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自身独特的一面,张爱玲尤其如此有谁经历过她那样的家族与家庭?但凡有一点类似经历的人都会容易理解她一些人们常说,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对于张爱玲,在这一点上未免苛刻了一点。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的烙印,无可否认,它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塑造了一个本就有着传奇性格的传奇女子 张爱玲是一个读不透的传奇,《诗经》更是一本读不完的经典张爱玲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子,如同《诗经》传递出的万种风情都不离其宗 参考书目: 1 刘川鄂/著 《张爱玲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第1版 2 刘锋杰 薛雯 黄玉蓉/著 夏中义/编《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第一版 3 许子东 梁秉钧/著 刘绍铭/编 《再读张爱玲》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1年5月第一版 4 陈思和/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第一版 5 袁良骏/著 《张爱玲论》 华龄出版社 2021年2月第一版 6 清秋子/著 《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京华出版社 2021年4月第一版 7 黄生/撰 《义府》 中华书局 1985 王思君,湖北大学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

      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