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学之三(高等教育:体制和制度).ppt
26页大 家 好 !高 等 教 育 学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严开胜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电邮:yks111@ :13955307844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u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u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学之三:高等学校:制度与体制u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Ø 高等学校的学制ü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及其制定的依据o1、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l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 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 、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p高等学校学制制定的依据l(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的制约l(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l(3)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ü 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况o1、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n宏观上,从办学形式的角度分析,美国学者伯顿将高等学校的学制概括为 四种基本类型:l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单一机构部门,如意大利的高校学制,虽然各高校间差 异很小,但基本上只有国立大学一种样式;l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多重机构部门,如法国和我国1952年以后至20世纪80年 代中期的30多年间的高校系统有单一的公立系统,但“公立”的管辖部门 不同,除少数由中央部门主管外,还有许多院校分属于其他各政府部门;l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多国的高校系统即 属于此种,他们都属于联邦制的国家;l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并存,多重部门,诸如,美国公立学校属于州管理,没 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学校,日本则有国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之分,而 私立大学院校均按法规独立运作。
n微观上,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有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 以及研究生等三种层次水平不同的院校 p 2、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n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l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l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等n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和研究生院n成人高校一般属于业余为主,也有全日制和半日制的成人教育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体系,包括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和普通高等大学举办的函授大学、夜大学等Ø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ü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o1、国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概况n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o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n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l三个阶段:1977-1985年;1985-1992年;1992年至今n2)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l主要内容:国家核定高等学校的每年的年度招生计划,分地区、分学 校下达招生计划;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强调在高等学校 招生计划中,要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高等学校招 生要有利于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l这种考试制度有利有弊:P74第一,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第四,进一步完善招生收费制度,并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制度保证其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n3)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ü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o1、国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n目前,国外毕业生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 业实行学生自由择业的制度n国外十分重视:对社会就业实行宏观调控;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 与就业市场接轨o2、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n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 择业”的历程,毕业生就业形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l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总体特点是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就业以 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适当地利用计 划手段作为补充 l2)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 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 业环境,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第三,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 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 第五,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 时间,也是目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Ø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o学位这个概念起源于13世纪欧洲两所最早的大学:波 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o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 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 称号的制度o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 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o学位一般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种ü 各国学位制度举要o1、美国的学位制度l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协士(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 o2、俄罗斯的学位制度l俄罗斯是前苏联的继承者,长期以来它的研究生教育只设有副 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不设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不授予学 士学位但他们的总体教育水平超过了欧美国家,他们的大学 毕业相当于欧美国家的硕士教育,副博士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博 士水平,而他们的博士学位更是毫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博士后 水平。
p3、法国的学位制度l法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分为三个阶段l大学普通学业文凭: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两年获得的资格,不叫学位l学士和硕士:这两种学位都是第二阶段授予的,得到大学普通学业文凭 后,文理两种学科再修业一年,法律和经济学两种学科修业两年可得到 学士学位,此后如果文理两科再修业一年就可获得硕士学位l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类似美国的哲学博士学位,获硕士后再修业2~4年 获得l国家博士学位:是国家头衔的最高学位,持有者拥有一切专业权利和特 权,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至少再修业两年且论文通过者才有资格p4、英国的学位制度l英国的学位制度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三种l学士学位:中学毕业后在高等院校修业3年后获得的高等教育的第一 级学位,但在苏格兰这种学位被称为“硕士”l硕士学位: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完成至少1年的第二阶段修业时授予的 在大学称“硕士学位”而在某些院校此学位被称为“哲学学士学 位”l博士学位:分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学位两种哲学博士是英国1912 年从德国引用过来的,是指在特定的领域内经过2~4年的全日制修 业与研究,提交论文后授予的学位高级博士学位是更高一级的博 士学位,它是英国一些大学给予在个别领域有突出贡献并且已发表 的著作有高度学术成就的人所授予的学位。
p 我国学位制度概况1.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n(1)学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能较好地掌握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 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n(2)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力者,经考试进入高等学院或 科研机构继续学习2.5~3年,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硕士学 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成绩合格,且在本门学科上掌 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 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学习者可被授予硕士学位n(3)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和同等学力者,经过考试进入有权授予 博士学位的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学习3年,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 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列学术研究者可授予博士学位:第一,本门学 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第二,具有独立从 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p2、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授予学科门类o中国的学位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授予。
1983年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分别增设“军事学”和“管理学”门类目前授予学位的门类12个 p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o从199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先后批准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MBA)、建筑学专业学位(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行 政管理硕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 u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o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 制度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l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体制,指国家 在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 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 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l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 高等学校人、才、物得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 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 总和,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和细胞Ø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o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指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 织结构形态,重要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机构的设置、 分工与领导关系的确定。
o(一)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及其决策模式n1.高等学校的校长l1)校长的任命;2)校长的职责;3)校长的任期n2.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l1)董事会;2)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3)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n3.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l从高等学校决策权力的内部分配比例来看,主要有三种决策模式:1 )科层制模式;2)学术团体模式;3)双重组织模式p(二)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n1.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变革l1)1949-10—1950-04:校务委员会;2)1950-05—1956-09:校长负责制 ;3)1956-10—1961-09:校务委员会制;4)1961-10—1966-05:党委领 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1966-06-1978-10:革命委员会制;6)1978-10— 1985-05: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7)1985-06—1989-08:校长 负责制;8)1989-08至今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l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搜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P86n2.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构成l我国高等学校领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和学术领导l其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组织构成(两个方面)、人员构成(两个 系统)、条件构成(四性)P86n3.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o在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必须关注一下几个问题:o(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的根本保证;o(2)形成符合高等学校管理规律和特点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实行党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o(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 件;o(4)实行民主管理,时候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 Ø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ü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结构p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n大学自中世纪兴起以来,便始终把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价 值追求因此,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n所谓学术性,它的基本体现是高等学校以“知识”为核心,根据知识在 其传播、发现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静态和动态形式,来组织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