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发展历程.doc
6页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发展历程高考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上海自1985年单独命题,至今已有十多年,经历了上海和全国的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的发展,本文就上海单独命题以来的物理试卷做一简单回顾一、1985年以来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的总体概况1985年1986年填空题20分,5小题16分,8小题单选题12分,4小题24分,8小题多选题12分,4小题12分,3小题实验题18分,3小题16分,3小题计算题38分,4题32分,4题总分100分100分1988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单选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多选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填空题30分,7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2分,8小题,3小题两分叉32分,8小题,3小题两分叉实验题22分,2小题23分,5小题25分,5小题24分,5小题24题,5小题25分,5小题23分,4小题26分,5小题计算题41分,3题38分,3题36分,3题37分,3题37分,3题36分,3题38分,3题35分,3题总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单选题24分,6小题24分,6小题24分,6小题单选题和多选题混排。
50分,10小题40分,8小题40分,8小题多选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25分,5小题填空题24分,6小题,3小题分叉24分,6小题,无分叉20分,5小题,增加信息阅读题20分,5小题,增加提出问题题目,20分,5小题20分,5小题实验题29分,5小题30分,5小题,设计实验方案增加选择仪器题目30分,5小题,增加开放性试题30分,5小题,计算题48分,4题51分,4题50分,4题60分,5题,增加评价题目60分,5题,总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150分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86年,总分为100分,试卷的试题结构为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分值如表格所示1987年上海采用全国高考试卷第二阶段:1988年——1994年,试卷的总分调整为150分,试卷题目的顺序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试卷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每年在实验题中有微小的分数调整,因此也影响到计算题的分数这段时间,单选题和多选题分开编排,选择题的总分数为57分,题目为13小题填空题分数有32分,8小题客观题的总量占总分的89/150,月60%。
实验题的分数最多为25分,占总分的1/6, 而且上海试题在实验部分设置了设计性实验的试题,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或回答指定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计算题的分数基本在38分左右,题目数量在3道题 第三阶段:1995年——1996年,这段时间根据上海市一期课改的需要,针对当时实际存在的一个课程标准(大纲),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中学中同时使用的现状,即考虑到两种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的不同知识点而采取的过渡措施,称为一纲两分叉,因此在填空题中出现了3小题的分叉题目,共12分试卷其他部分基本相同第四阶段:1997年——1999年,试卷的结构做了一个调整,即将单选题题目的数量减少,增加了实验题的分数,和计算题的分数单选题的分数由原来的32分,、8小题,调整为24分,6小题多选题没有调整,还依然保留了原来的单选题和多选题分开编排的风格实验题由原来的的24分增为29分, 并且在1999年增为30分,占总分的20%填空题由原来的32分调整为24分,在1999年调整为20分,题目数量由8小题减少为6小题在到5小题至此,客观题目在整张试卷中的比例由原来的60%将减少为69/150——46%。
很显然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数量,计算题和实验题的分数分别增加计算题的分数由原来的38分、增加为48分,在1999年增为51分,计算题数量由原来的3题调整为4题这一阶段的调整,重要是增加主观题目数量,减少客观题目数量,增加主观题目的分数,减少客观题目的分数特别是实验的分数增加到了30分作出上述调整主要是在高考的指导思想上有了变化,即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高考中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第五阶段:2000年——2002年,试卷的结构又一次做了调整第一次将单选题和多选题混合编排,减少了选择题的总数量,由原来的11小题减少为10小题,在2001年开始减少了为8小题,分数由原来选题的总分49分,增加为50分,又于2001年减少为40分计算题的分数由原来的49分增加为50分在2001年开始增加到60分实验题在分数方面没有做调整整卷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又一次减少了客观题目数量和分值,增加主观题目数量和得分截止2002年,客观题目的数量为13题,分数为60分,占试卷的40%;主观题目的分数为60分,占试卷的49%,实验题的分数为30分,占试卷的20%概括上述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物理试卷的发展,从结构上看,主要是调整主观题目的分量、增加实验题目的分数方向发展的。
从题型的编排上经历了单选和多选题分开编排发展到两者混合编排的过程从题目内容上看,从考查的立意分析,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增加了提问题题目、信息阅读题、设计实验题、评价题、建模题等从考查能力的角度看,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看,增加了对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考查等等二、典型试题分析1.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回溯教育评价的发展,泰勒的评价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它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泰勒强调:评价过程的本质上是一个确保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因此,教育评价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结果泰勒模式的本质是立足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不可测量的,人们只能测量与评价外显的行为因此教育评价就只能关注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学生行为的变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要想理解行为就必须考虑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过程甚至有人认为:智力本身就是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的智力由计划、注意、同时性和继时性四个阶段所形成的过程组成所谓计划即对某些方面的唤醒与对另一些方面的抑制;所谓注意即关注有关刺激并对其作出反映;所谓同时性即将刺激整合成集合;所谓继时性就是将刺激整合成特定系列,使之成为链状结构。
这一心理学的现代发展的成果动摇了泰勒模式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目的的变化,人们试图更多地运用评价工具去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找出教育问题的症结,于是,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的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找到教育评价从结果到重过程,这是现代教育评价评价理念上的一次突破高考试题当然应有所反映例:2001年第20题:如图A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1 ) 下面是某同学对该题的一种解法:解:设l1绳上拉力为T1,l2绳上拉力为T2,重力为G,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T1cosθ=mg,T1sinθ=T2, T2=mgtgθ, 剪断绳的瞬间,T2突然消失, 物体即在T2反方向获加速度 mgtg =ma, 所以加速度 a = gtgθ, 方向在T2反方向你认为上述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若将图A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B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a = gtgθ,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说明理由 此题是全新的题型,考查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在高考试卷中还是首次全新的题目样式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过程的评价是一次创新和探索,也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体现2.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传统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样,教学评价注重测量与评价学生对事实与原理的掌握当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教学评价如不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学习作出判断,从而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作出有价值的分析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评价活动只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那就更不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也会误导教师与学生在对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基本要求认识的基础上,现代教学评价出现了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根本变化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评价,即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也就提出来了例如新的课程改革中关注评价的改革:所谓人的全面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
就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重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中,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能力评价方面,近年来,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也强调从对学生习得的能力的评价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入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探究型、阅读分析型等各种具有创新特色的试题,而且在编制开放性试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例:1999年第16题: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 。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 H= 3 ×10-2米/秒·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 _____________年.这是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信息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例:2001年第17题: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1.4米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












